《瘍科綱要》~ 卷上 (11)
卷上 (11)
1. 第六節·論外瘍清熱之劑
外瘍為病,外因有四時六淫之感觸,內因有七情六郁之損傷,種種原由無不備具。而以最普通者言之,則熱病其多數也。蓋外感六淫,蘊積無不化熱;內因五志,變動皆有火生。此則內科百病屬熱者亦必居其大半;況在外瘍,肌膚灼痛,肉腐成膿,謂非熱鬱於中,有以消爍之而何。此世俗治瘍所以無不注重於清潤寒涼一途,誠不能不謂其大有適用處也。
雖然瘡瘍之屬於熱者固是最多,頤必不敢偏信林屋山人陽和一湯,謂為泛應曲當,而妄加無辜者以炮烙之刑,聽其慘暴哀號,焦肌鑠骨。究之熱病情況,萬有不齊。欲求其分量咸宜,銖兩悉稱,似亦不易。固非如街頭賣藥,市上搖鈴者,記得芩、連、膏、黃、銀花、地丁數味,而可以盡瘍醫之能事者也。
試以瘍病之屬於熱,分別言之。有風熱之證,因風而生熱者,如頭面諸瘍及遊風之類是也。雖宜清熱,而必先辛涼疏風,不得早用寒涼之藥。否則熱已退而堅塊猶存,久留不消終為頑證;甚者寒涼直折,反致血滯氣凝,適以助虐。有濕熱之病,因濕而生熱者,如濕癢諸瘡及臁瘡流火是也。
雖亦必清熱,而尤須淡滲導濕,不得恃芩連等味。否則熱勢漸解,而濕積不化,腫腐難瘳。惟有毒火之證,發為疔瘡,來勢迅疾,易散難聚,熱毒不僅直入血分,且必與心肝二臟有直接關係。所以毒散走黃(毒散而內陷,俗謂之「走黃」。字義極不可解,而婦孺皆知有「走黃」二字。
以患疔毒死者,或有全體發黃如金色者,實即毒入經絡,不能自化,鬱蒸以成此變,「走黃」之名,蓋由於此)必有神志昏迷,肝火橫逆見證。則治法雖在腫猶未盛之時,而審證既真,即當大劑涼血,並清心肝之熱,鮮地、芩、連、犀、羚、丹、芍均是必需之要。否則變幻異常,捷於奔馬,一擊不中,補救綦難。
此瘍科中最為激烈暴戾之證,所當救焚沃焦,重劑急進,不可輕描淡寫,杯水車薪,反致頃刻燎原,不可向邇者也。
療毒之易於走黃者,頭面諸疔為甚。腫勢漫溢,堅硬異常,針之無血無水無膿,一至神思恍惚,言語模糊,宜其難療。早用犀、羚可治十九,亦是涼降以平氣火,使之不復上攻耳。所以頭面之疔,易成危候也。又手指亦多疔瘡,用藥亦同此理,但其勢較緩,可治者多。惟紅絲疔一種,自發腫之處生出紅暈一條,現於肌肉之表,從臂上行,漸以及腋,相傳謂此紅暈過腋入胸即為不治。而頤治瘍三十年,尚未見此壞證,或亦古人理想之辭。
閬師謂此是心家之熱,藥以瀉心為主,重用芩、連、梔、翹,投之輒效。總之皆清心肝二臟之熱。蓋心肝是君相二火之源,證雖在表,而源本於裡,所謂病之輕者,皆在經絡,惟重病則涉及腑臟者也。外瘍之宜於大劑寒涼,而不虞其太過者,惟此一證。足部亦有所謂水疔者,初則紅腫蔓延,大熱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
此其濕火毒邪,亦必犀、羚、芩、連大劑急投,可救危難,而又以淡滲導濕輔之。此是濕火與毒火相合之病,與專治毒火者,尚宜微分門徑。若夫外瘍潰後,有火宜清,則視其證之險夷,而辨銖兩。苟非陽發水疔(水疔亦稱陽發毒),絕少大涼之法。蓋潰後最宜顧其元氣,而尤必以調和胃氣為主,苦寒損胃且耗真元。
若不知分量,而惟以清涼解毒四字,作為枕中鴻寶,則瘍患之不死於病而死於藥者多矣。
白話文:
外傷疾病的成因很多,外在因素有感受四季和六種不正之氣,內在因素有情緒波動和氣機鬱結。各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疾病,但最常見的是熱證。因為外感六淫之邪,積聚久了就會化熱;內因情緒波動,也會產生火氣。這不僅是內科疾病中熱證佔多數的原因,外傷疾病也一樣,像是皮膚紅腫疼痛、肌肉腐爛化膿,都表示體內有熱積聚,需要用清熱的方式來消退。所以一般治療外傷,大多會採用清熱涼潤的藥物,確實有其適用的地方。
雖然大多數瘡瘍都屬於熱證,但我不敢完全相信「陽和湯」這種藥方,認為它能適用於所有情況,就隨意使用,讓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因為熱證的狀況千變萬化,想要找到適用於所有情況的藥方並不容易。這不像街頭賣藥的人,只記得黃芩、黃連、石膏、黃柏、金銀花、紫花地丁幾味藥,就能治好所有外傷疾病。
我們來分析一下屬於熱證的外傷疾病。首先是風熱證,是因為風邪而導致發熱,像是頭面部的瘡瘍或遊走性皮膚病都屬於這種。雖然要清熱,但必須先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邪,不能太早使用寒涼的藥物。否則熱雖然退了,但硬塊還會留在皮膚,久久不消,變成難治的頑疾。嚴重的還會因為寒涼藥物直接抑制,導致血瘀氣滯,反而加重病情。再來是濕熱證,是因為濕邪而導致發熱,像是濕疹和下肢潰瘍都屬於這種。
雖然也要清熱,但更要用淡滲利濕的藥物來排除濕邪,不能只依賴黃芩、黃連等清熱藥。否則熱雖然退了,但濕氣還是留在體內,導致腫脹腐爛難以癒合。只有毒火證,發作時會出現疔瘡,來勢兇猛,容易擴散,熱毒不僅直接進入血液,還會影響心肝二臟。所以毒火證如果毒邪深入體內,出現神志不清、肝火上炎等症狀時,治療方法要在腫脹還沒擴大時,辨證正確後,立即使用大量涼血藥物,同時也要清心肝之熱。像是生地黃、黃芩、黃連、犀角、羚羊角、丹皮、芍藥等藥物都是必須的,否則病情變化迅速,難以控制。
這是外傷科中最為嚴重且變化快速的病症,必須用重劑藥物快速治療,不能輕忽,否則會像野火燎原一樣難以收拾。
疔瘡中最容易發生毒邪內陷的是頭面部的疔瘡,腫脹範圍很大,硬如石頭,針刺不出血水膿液,一旦出現神志恍惚、言語不清,就難以治療。早期使用犀角、羚羊角可以治癒大部分,這也是利用寒涼藥物來平息氣火,避免毒邪上攻。所以頭面部的疔瘡容易發展成危險的病症。手指也常會長疔瘡,用藥原理相同,但病情比較緩和,治癒的機會也比較高。只有紅絲疔這種病,會在腫脹處出現一條紅線,從手臂向上延伸,一直到腋下,據說紅線如果進入胸部就會死亡。但我行醫三十年,還沒看過這種情況,或許是古人誇大的說法。
有醫師說這是心經的熱毒,要以瀉心火為主,重用黃芩、黃連、梔子、連翹等藥,通常有效。總之,都是要清心肝二臟的熱。因為心肝是火的源頭,雖然病在皮膚表面,但病根在體內。病輕的,病邪還在經絡,重病的,則會影響到臟腑。外傷疾病中,只有這種毒火證可以大量使用寒涼藥物,不用擔心藥效過猛。腳部也有所謂的「水疔」,剛開始紅腫蔓延,發熱疼痛劇烈,一兩天內就會潰爛得很嚴重。
這是濕火和毒邪結合的病症,必須使用犀角、羚羊角、黃芩、黃連等重劑藥物快速治療,才能挽救危急,同時還要輔以淡滲利濕的藥物。這是濕火和毒火合併的病症,和單純的毒火證還是要有所區別。至於外傷潰瘍後,有火需要清除時,就要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藥物的劑量。如果不是陽發水疔(即毒火證的一種),就很少需要大量使用寒涼藥物。因為潰瘍後最重要的是保護元氣,特別是要調理腸胃,而苦寒的藥物會損傷腸胃,消耗元氣。
如果不知道藥物的劑量,只是把「清熱解毒」當成萬能藥,那麼很多外傷病人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藥物。
2. 第七節·論外瘍理濕之劑
普通瘍患,惟濕熱二者最多。偏於熱者,灼痛成膿;偏於濕者,發癢流水。大率痛癢、膿水之分途,即熱毒濕邪之分證也。熱毒為患多發於身半以上,濕毒為患多發於身半以下,是火恆炎上,濕恆潤下之症。且濕瘍浸淫,每在皮膚之表,四肢之末。則濕之積滯,其源由於脾土卑監;(卑監二字,借用《素問》之「土運不及,名曰卑監」,是土德之卑下也。)而脾主肌肉四肢,濕邪淫溢則漸漬於肌肉,走竄於四肢,亦固其所。
惟是濕邪為瘍,最多挾熱。苟非濕與熱蒸,亦不四散走竄;惟與熱交併,乃始流注於肢體,外達於皮毛。所以治瘍之濕,亦必與清熱之劑相助為理。有濕而兼風熱者,如遊風之上行於頸項,洋溢於肩背,則清化濕熱,而必佐之以疏風。有濕而兼血熱者,如疥癬之癢搔,則清熱化濕,而必主之以涼血。
有脾胃濕熱而旁行於肌表者,則黃水瘡等之滋水頻仍,宜醒胃快脾,而分利以通之(俗稱天泡瘡者是)。有肝腎濕熱而下流於陰股者,則陰䘌瘡等之濕癢不已(如前陰之腎囊風,後臀之坐板瘡皆是),宜涼肝清腎,而苦寒以燥之。若濕熱下注,已達股脛為濕注、濕臁、跗腫、流火之屬,燥濕清熱,仍非淡滲通利不為功。
惟濕盛火盛,紅腫巨腐之陽發大證,則毒火猖狂,不三五日而腐爛盈尺,苟非大劑清熱解毒,急起直追,鮮不誤事。此是燎原之火,救焚手段萬不容緩帶輕裘,從容貽誤者也。若夫濕重熱輕,流入關節則為流注;寒濕互阻滯於經絡,則為痹著;凝於筋骨則為附骨、環跳、鶴膝、委中諸證。脈必澀滯,舌必白膩,是宜於燥濕宣絡,溫經流氣。
初起之時,必以溫運入手,苟得氣血流通,投匕輒效。若至遲延淹久,濕鬱於中,馴致化熱,內欲蒸膿,已難操十全之勝算矣。
白話文:
一般皮膚上的瘡瘍,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濕和熱兩種。偏向熱的,會灼熱疼痛並化膿;偏向濕的,會發癢流出液體。大致來說,疼痛和發癢、化膿和流水的不同,就分別代表了熱毒和濕邪的症狀。熱毒引起的病症多發於身體上半部,濕毒引起的病症多發於身體下半部,這是因為火性向上,濕性向下。而且濕邪引起的瘡瘍,通常會擴散蔓延,常在皮膚表面和四肢末端。這是因為濕氣積聚停滯,源頭是脾臟功能失調(這裡借用《素問》的說法,脾臟功能不足,就像土地低窪潮濕一樣),而脾臟主管肌肉和四肢,所以濕邪侵入就會逐漸蔓延到肌肉,並在四肢遊走,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濕邪引起的瘡瘍,大多會夾雜熱邪。如果不是濕和熱互相蒸騰,濕邪也不會四處擴散;只有和熱邪結合,才會流注到肢體,外達於皮膚毛孔。所以治療瘡瘍的濕邪,也必須配合清熱的藥物。如果濕邪同時夾雜風熱,像是遊走性風疹向上侵犯頸項,擴散到肩背,就必須在清化濕熱的基礎上,加入疏散風邪的藥物。如果濕邪同時夾雜血熱,像是疥癬引起的搔癢,就必須在清熱化濕的基礎上,加入涼血的藥物。
如果脾胃濕熱,旁及到皮膚表面,就會出現黃水瘡等不斷滲出液體的病症,這時要健胃和脾,並用藥物來疏導濕氣(俗稱天泡瘡的就是)。如果肝腎濕熱,向下流注到陰部和大腿內側,就會出現陰囊濕疹等持續搔癢的病症(像是陰囊的濕疹和臀部的坐瘡都是),這時要清涼肝臟和腎臟,並用苦寒的藥物來燥濕。如果濕熱往下流注,已經侵犯到大腿和小腿,形成濕注、濕臁、足踝腫脹、流火等病症,那麼燥濕清熱就必須配合淡滲利水的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但如果是濕邪和火邪都很旺盛,導致紅腫、巨大潰爛等陽性症狀,表示毒火非常猖獗,可能在幾天內就腐爛一大片,這時候如果不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藥物,迅速控制病情,很容易延誤治療。這就像是火勢蔓延開來,救火的手段絕不能拖延,必須立即行動,不能慢條斯理,否則會釀成大錯。如果只是濕氣重而熱邪較輕,濕邪流入關節就會形成流注;如果寒濕阻滯經絡,就會形成痹痛;如果凝聚在筋骨就會形成附骨疽、環跳痛、鶴膝風、委中痛等病症。這時脈象一定會澀滯,舌苔一定會白膩,這時適合用燥濕、宣通經絡、溫通經脈、疏導氣血的藥物。
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必須用溫陽的藥物來推動氣血運行,只要氣血流通,很快就能見效。但如果拖延時間過久,濕邪鬱積在體內,慢慢會化為熱邪,進而想要化膿,這時候就很難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