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第二章·外瘍脈狀

2. 第一節·諸脈總論

脈學淵微,非悟徹神化之機,必不能心與神歸,見微知著。初非僅僅於浮、沉、遲、數、大、小、滑、澀之間,辨其跡象而已。可謂盡診察之能事,得脈理之精神者也。然為初學言之,亦不能不先跡象而遽談化境,惟能審其真理,觀其會通,乃有得心應手之妙,而拘拘於古人之成說無當焉。所以古今醫學諸家,據脈辨證,未嘗不極其詳備。

形描摹形跡者,有時而失之呆滯;高談玄理者,有時而失之鑿空。且有自古相承,久經定論,而一按其實在之情形,反覺不能切合病機者,則理想之辭,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適於實用也。如必詳析辨論,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難終,言之辭費。此非自為專書,不能詳盡。

壽頤不揣愚陋,輯有《脈學正義》一篇,尚能闡發一二,以補古人所未及。然大率皆為內科言之,於外瘍不能兼及。茲為瘍科計,則證發於外,而脈見於里,亦自有彼此響應,歷驗不爽之理。姑就各種脈象之切合於外瘍者,詳其形態,溯其源流,以定吉凶,以別疑似。頗覺世傳治瘍諸書,容有未盡明言其底蘊者,雖曰信手拈來,不無掛漏,或有一得之見,即在此中。請舉所知,以告同嗜。

白話文:

脈學深奧微妙,如果不能領悟其中神妙變化的道理,就不能心神合一,從細微處察覺病情。初學脈診,不僅僅是分辨浮、沉、遲、數、大、小、滑、澀這些脈象而已,而是要竭盡診察的能力,掌握脈理的精髓。但對於初學者來說,也不能不先從辨識脈象開始,就談論高深的境界。只有深入了解脈理的真諦,觀察脈象的變化與貫通,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如果拘泥於古人的成說,是沒有益處的。因此,古今醫學家們根據脈象辨證,無不竭盡詳備。

然而,僅僅描寫脈的形態,有時會顯得呆板;高談玄理,有時會顯得空洞不切實際。而且有些脈理是自古相傳,久經定論的,但實際把脈時,卻覺得不能完全符合病機,這是因為理想化的描述過於拘泥,而自己卻沒意識到它不適用於實際情況。如果一定要詳細分析辨論,求其說得通而且行得通,那就會遇到很多阻礙,難以說清楚,也會變得繁瑣。這不是寫成專書的話,難以詳盡說明。

我自不量力,編寫了一篇《脈學正義》,尚能闡發一些道理,以補充古人所未及。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針對內科疾病而言,對於外瘍不能兼顧。現在為了外科疾病考慮,疾病發生於體表,但脈象卻在體內顯現,它們之間自有彼此呼應,屢經檢驗都準確無誤的道理。因此,我先就各種脈象與外瘍的切合之處,詳細描述其形態,追溯其根源,以此來判斷吉凶,分辨相似的病症。我發現世上流傳的治療外瘍的書籍,可能還有沒完全闡明其深層道理的地方。雖然我所寫的只是信手拈來,難免有疏漏,但或許也能有些獨到的見解,就在其中。現在我將我所了解的,告訴各位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