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7)

1. 第十二節·論瘍科通用丸散

治瘍之有丸散尚矣。《千金外臺》已開其例,有舉莫廢,至今沿之,蓋取其服法簡易,用以治尋常之證,可代煎劑之繁瑣耳。然既為普通性質,則泛治百病,必不能絲絲入扣。惟大旨以行氣通絡,活血解毒為主,要亦不背於理。近今俗尚所通行者,以王氏《外科全生集》之醒消丸、小金丹等為最著,而蘇滬市肆之六神丸尤為赫赫有名,幾為婦孺咸知,莫不以為外瘍必需之要藥。

實則王林屋所用之方,已是呆笨不靈,實效甚鮮;若所謂六神丸者,則彙集重價之品一陶同治,其值兼金非不寶貴,然試按之性情效力,亦可嘗有切合之影響。縱曰珠黃解毒,腦麝宣通,意亦猶是,究竟一金之值買得幾何。少服則力量甚微,多服則可破中人之產。費而不惠,最是可嗤。

壽頤治瘍,稟承先師朱氏家學,既以煎劑為之主,本無取於秘製丸散欺人炫世。惟輕淺之病授以丸子,亦可有功,則簡而易行,尚不失利物濟人之志;而大證用作輔佐,又可以助煎劑之不逮,交相為用自不可少。茲錄習用之品,公之同好,固各有其實在之效力,非市上之泛而不切者所可等視。

惟病情既隨時而變遷,則服法亦必與為推移,量度輕重。必謂製成丸散,呆守板法而可以無投不利,則固理之所必無者也。

白話文:

關於治療瘡瘍的丸劑和散劑,歷史由來已久。《千金外臺》這本書就已經開創了先例,其中好的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這是因為它們服用方便,可以用來治療一般的疾病,可以取代煎劑的繁瑣。然而,既然它們屬於普通性質的藥物,那麼廣泛地治療各種疾病,必定不能完全對症下藥。主要的治療方向是以疏通行氣、活血化瘀、解毒為主,這也符合道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以王氏《外科全生集》中的醒消丸、小金丹等最為著名,而蘇州、上海市面上販售的六神丸更是名聲顯赫,幾乎是婦孺皆知,都被認為是治療外科瘡瘍必不可少的要藥。

但實際上,王林屋所使用的方子,已經過於笨拙不靈活,實際效果很差;至於所謂的六神丸,則是將昂貴的藥材混合在一起,雖然價值連城,但仔細分析藥性,也未必能產生切實的療效。即使說它有珍珠、黃連解毒、麝香宣通等功效,但實際上,花費那麼多錢能買到多少效果呢?少量服用藥力微弱,大量服用又會損害身體。既浪費又無益,實在可笑。

我(壽頤)治療瘡瘍,繼承了先師朱氏的家傳醫學,以煎劑為主,本來就沒有打算用秘密製作的丸散來欺騙世人,譁眾取寵。但是對於病情輕微的,給予丸劑也可以發揮功效,而且簡便易行,也不失為便利他人、幫助別人的心意;而對於嚴重的病症,丸劑可以作為輔助,來彌補煎劑的不足,兩者互相配合使用是不可或缺的。現在我將我常用的藥品記錄下來,分享給同好,這些藥品確實有實在的療效,並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無實際作用的藥物可以相比的。

但是病情會隨時變化,那麼服用藥物的方法也必須隨之調整,衡量輕重。如果認為製成丸散就可以固定不變地使用,而能百發百中,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2. 第十三節·論外治之藥

瘡瘍為病,發見於外,外治藥物尤為重要。凡輕淺之證,專恃外治,固可以收全功;而危險大瘍,尤必賴外治得宜,交互為用,此瘍醫之學。雖曰理法必本於治內,煎劑是其基礎,而薄貼、末子、洗滌等事,允為專門學術,非研究有素,閱歷深而細心體會者,亦不能悟徹此中神化也。

壽頤讀古今治瘍各書,外治諸法,亦既汗牛充棟,而按其實在之效力未可盡信。於此始知徐洄溪謂治瘍必有秘授之說為不虛。可知此公之於此道,自有家法淵源,獨惜其所著之書引而不發,不肯將此中秘旨宣布一二,以告後學,蓋猶有吝惜之意,足見閉關時代習俗誤人。以此老之學識宏通,而尚有秘之一字在其胸中。

得毋所見猶小,然所學不傳,亦頗為此老惜之。頤嘗謂吾國醫學,未必無出人意表之妙,而向來奉為家秘不肯告人,因而輾轉失傳埋沒不少。此道不揚,亦正坐此。然又嘗謂所學果精,方藥果效,亦何必秘。凡深藏而不露者,即其學問不可告人之處。壽頤承師門之學,經治驗而來,未嘗非世俗之所謂秘授,竊以為可以救人苦難,可以闡揚學識,民胞物與,即在此中。請傾筐倒篋而出之,以與同志共為肄習。

藥不必貴而奇,惟在適用而有實效。是固正直蕩平之道,人人之所能知能行者。雖只寥寥無幾,然已足以泛應而有餘。果能神而明之,化而裁之,竊謂向來各家秘鑰,不肯示人者,或亦無以過此。

白話文:

瘡瘍這種疾病,是發生在身體外表的,所以外用藥物就顯得格外重要。一般來說,病情輕微的瘡瘍,單靠外敷藥物就能完全治癒;而對於比較危險嚴重的瘡瘍,更需要配合恰當的外治方法,內外兼治,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也是外科醫學的重點。雖然說治療的理論基礎還是要根據內科的治療原則,內服藥劑也是根本,但像是外敷藥膏、藥粉、清洗患處等等這些方法,也都是專門的學問。如果不是經過深入研究,又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細心體會的人,也很難領悟其中的奧妙。

我讀過很多古今治療瘡瘍的書籍,關於外治的方法,可說是多如牛毛,但是實際的療效卻不一定可信。因此我才明白徐洄溪說的治療瘡瘍必定有獨門秘訣這句話並不假。由此可知,徐洄溪在治療瘡瘍方面,自有其家傳淵源,只可惜他寫的書,都只是簡單的帶過,不肯把其中的秘訣講出來,傳授給後代學習。這或許是以前保守風氣所造成的錯誤觀念。像徐洄溪這樣學問淵博的人,心中竟然還藏著「秘訣」這兩個字。

或許是因為他見識不夠遠大,但所學不傳,也替他感到可惜。我曾經說過,我國的醫學,一定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妙之處,但因為一直以來都被當成家傳秘方,不肯輕易告訴別人,因此導致許多珍貴的知識輾轉失傳、埋沒。這也是中醫學無法發揚光大的原因。但我也認為,如果所學的醫術夠精湛,藥方也真的有效,又何必藏私呢?凡是深藏不露的,通常是他的學問有不可告人之處。我繼承了師門的學問,經過多次的臨床驗證,才有所成就,這在世俗眼中可能也算是秘傳,但我認為應該可以幫助人們脫離病痛,發揚中醫學,這才是真正的愛護同胞,與萬物和諧共處之道。所以我願意將我所學的毫無保留的分享出來,讓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學習。

用藥並不是越稀奇珍貴越好,最重要的是適用而且有實效。這是光明正大的道理,也是人人都能理解和做到的。雖然我所學的可能只有幾樣,但已經足夠應付各種狀況了。如果能充分理解並靈活運用,我覺得那些一直不肯傳授秘訣的各家學派,他們的秘訣或許也不過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