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第二節·論腫瘍退消之劑

治瘍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於早,雖有大證,而可以消散於無形,病者不以為功,醫者亦可省許多手續。此良醫之用心,而亦治醫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腫之法,最為細密。一病有一病之來源,七情六淫,三因各異。若不能於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則斷無消散之希望。而或者乃僅僅於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

如病本外因,則風寒暑濕之侵淫,既各隨其感觸而成瘍患。如病本內因,則氣血痰鬱之壅滯,亦流注於經隧而發大癰。故凡退腫消毒之大法,以治外感,則有風者疏其風,有熱者清其熱,有濕有寒者理其濕、祛其寒。以治內傷,則氣滯者理其氣,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飲積者導其痰、滌其飲。

正本清源,無一非退消之良劑。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來以漸,結為堅腫。如乳癖、乳岩、失榮、石疽等證,則由來已久,蒂固根深,雖有養液和榮、軟堅流氣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擺脫塵緣,破除煩惱,怡情悅性,頤養太和,則痼疾難療,必無希冀;而其餘諸證,批郤導窾,孰不迎刃而解。然必辨之也精,斯識之也確,因端竟委,探本窮源,已非庸耳俗目之頭痛醫頭,腳痛治腳之所能望其項背矣。

白話文:

治療腫瘤的要點,在於尚未形成時就必須想辦法讓它消散。在疾病初期就治療,即使是嚴重的病症,也能夠消散於無形,病人不覺得有什麼功勞,醫生也能省下許多麻煩的手續。這才是好醫生的用心,也是最高明的醫術。只是消腫的方法,最為細膩。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發生的原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各有不同。如果不能從疾病的根本探求病源並加以治療,那麼絕對沒有消散的希望。但有些人只從腫瘤的部位和顏色來判斷,那就太膚淺了。

如果是外在因素引起的疾病,那麼風、寒、暑、濕的侵襲,都會因為各自的感受而形成腫瘤。如果是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那麼氣血痰瘀的阻塞,也會流竄於經絡而形成大的癰腫。所以凡是消腫解毒的大原則,治療外感疾病,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疏散風邪;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就清除熱邪;如果是濕邪或寒邪引起的,就調理濕氣、祛除寒氣。治療內傷疾病,如果是氣滯引起的,就疏理氣機;如果是血瘀引起的,就活血化瘀;如果是痰凝積飲引起的,就化痰利飲。

只要能從根本上治療,沒有哪種藥不是消腫的好藥。

此外,還有五種情志之火、七情鬱結,這些都是慢慢累積,最後形成堅硬的腫塊。例如乳癖、乳岩、失榮、石疽等疾病,都是由來已久,病根深固,雖然有滋養陰液、調和氣血、軟化堅硬、疏通氣機的良好方法,但如果病人不能擺脫世俗的煩惱,排除憂愁,保持心情愉快,調養身心,那麼頑固的疾病就很難治癒,沒有任何希望;至於其他疾病,只要能找到關鍵所在,就能迎刃而解。但是必須辨別精確,才能認識確實,從頭到尾了解病因,深入探究病源,這絕不是那些庸醫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能企及的境界。

2. 第三節·論腫瘍內已成膿之劑

腫瘍治療,總以消散為第一要義。能於消腫各法,隨證分治,縱有大證,亦可衰減其勢。所謂大化為小,小化為無。病者隱受其惠於不知不覺之中,醫者亦有功而不居。仁人之用心,不當如是耶。至不得已而消之不盡,或治之已晚,內已釀膿,勢必不能全退。於斯時也,內服煎劑,亦惟以消散為主;仍須分別病因,依上條退消各法,隨證用藥。

蓋以中雖成膿,而四周之腫猶在,故仍以消腫為急,置其膿成於不問。庶幾余腫既消,即成潰亦必不巨。萬不當早用透達之藥,令其迅速蒸膿,攻孔日大,收斂費時。山甲片、皂角針走竄極迅,透膿極易。未成膿者,早用之即易蒸膿,不能全散。惟陰寒之證,堅塊漫腫,借其流動之勢,亦可消散凝滯。

若有膿成肉裡,深藏不透,則用此並加川芎,能使腫勢高突,透達於外,提深就淺,亦是一法。惟腫瘍苟非真氣大衰之人,必無用補之法。一投補劑,助桀為虐。俗子不知,誤於張潔古黃耆為瘡家聖藥一句,動輒亂投,致令輕證化大者不可枚舉,害人不淺。而治瘍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嘆。

白話文:

腫瘤的治療,總是以消散為第一要務。能夠根據不同的症狀,採取不同的消腫方法,即使是嚴重的腫瘤,也能使其勢力減弱。這就是所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病人在不知不覺中受益,醫生也能有功勞而不自居。仁慈的醫者,不就應該是這樣用心嗎?如果到了不得已,腫瘤無法完全消散,或是治療太晚,內部已經化膿,那麼就勢必無法完全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內服的湯藥,仍然要以消散為主;還是要區分病因,依照之前說過的消退腫脹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症狀來用藥。

因為雖然內部已經化膿,但四周的腫脹仍然存在,所以仍然要以消腫為當務之急,暫且不去管它是否化膿。這樣或許等剩餘的腫脹都消退了,即使潰爛也會比較小。千萬不能過早使用疏通藥物,使其迅速化膿,導致孔洞越來越大,之後收斂癒合就會很費時間。像是穿山甲片、皂角針這些藥物,它們走竄的速度非常快,很容易使膿液透出。如果還沒有化膿就過早使用,就很容易導致化膿,而且無法完全消散。只有在陰寒體質,腫塊堅硬且大面積腫脹時,才能借助它們流動的力量,來消散凝滯。

如果膿已經形成在肌肉深處,無法透出,那麼使用這些藥物的同時,再加上川芎,可以使腫脹向上突出,使膿液透到體外,把深層的膿引到淺層,這也是一種方法。但是腫瘤如果不是真氣極度衰弱的人,絕對不能使用補藥。一旦使用補藥,就會助長腫瘤的發展。庸俗的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誤解了張潔古說的「黃耆是瘡家的聖藥」這句話,動不動就亂用補藥,導致輕微的病症變成嚴重的案例,不勝枚舉,害人不淺。而治療腫瘤的人卻都不知道其中的弊病,實在令人感嘆。

3. 第四節·論腫瘍行氣之劑

瘍之為病,必腫必痛。其故無他,氣血壅滯,窒塞不能而已。所以消腫止痛,首推行血行氣為必要之法。惟行血不可太猛。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輕率亂投,轉滋流弊。而行氣之藥,可以萬全無害。抑且血之壅,即由於氣之滯;苟得大氣斡旋,則氣行者血亦行,尤為一舉而兩得。

此則古人治瘍,注重氣分,洵分握要之圖也。宋《李氏集驗》背疽方有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竇氏瘡瘍經驗》有許多流氣飲,雖方藥未免叢雜,而多用氣分之藥,最是古人治瘍正軌。壽頤謂氣為血帥,血隨氣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氣運行化生萬物。而人在氣交之中,動作行為,無一非此大氣流行,為之鼓盪。

所以凡治百病,必參以氣分之藥,而後吹噓運用,功效乃神。

古人補血之方,首推四物。地黃厚膩,非得歸芎辛溫運動之力,則呆滯有餘,弊多利少。制方精義,即在利用氣藥。而俗人昧焉,且謂當歸、川芎即是補血之物,於古人用藥真義,未能體會,哪不可怪。況在瘍患,明是氣滯不行為病,苟不振動其氣機,何能有濟。此固治瘍者始終利賴之捷訣,而凡通達經隧,宣絡脈之法,因無一不在行氣二字之中者矣。

白話文:

腫瘤這種病,一定會腫脹而且疼痛。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氣血阻塞,無法順暢流通而已。所以要消除腫脹、止痛,首先要推動血液循環和氣的運行,這是必要的方法。但推動血液循環不能過於猛烈,那些破血化瘀的藥物,不能隨便亂用,反而會產生不良後果。而疏通氣機的藥物,則可以安全無害地使用。而且血液的阻塞,其實也是因為氣的停滯所造成的,如果能讓氣運行順暢,那麼氣順了,血也會跟著流動,這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這說明古人治療腫瘤,很重視氣的分佈,確實掌握了關鍵。宋代《李氏集驗》裡的背疽方,像是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竇氏瘡瘍經驗》裡的許多流氣飲,雖然藥方可能有點複雜,但大多都使用了疏通氣機的藥物,這才是古人治療腫瘤的正道。壽頤說過,氣是血液的統帥,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天地之間,也一定要靠空氣運行才能化生萬物。而人活在天地之間,所有的動作行為,沒有一項不是靠這大氣的運行來推動。

所以凡是治療各種疾病,都必須搭配一些疏通氣機的藥物,然後加以推動運用,效果才會神奇。

古人補血的藥方,首推四物湯。但地黃太過滋膩,如果沒有當歸、川芎這些辛溫藥物的推動,就會停滯不前,弊大於利。這顯示出藥方的精髓,就在於利用氣藥來幫助運行。但是一般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還認為當歸、川芎就是補血的藥物,這實在是沒有體會古人用藥的真正含義,真是令人感到奇怪。何況腫瘤這種病,明顯是因為氣滯不通而造成的,如果不讓氣機運行起來,又怎麼能有效呢?這本來就是治療腫瘤最關鍵、最有效的訣竅。凡是疏通經絡、宣通脈絡的方法,沒有一樣不是在「行氣」這兩個字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