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卷上 (21)
卷上 (21)
1. 第五節·論外瘍治痰之劑
痰者,本非吾人體中應有之物質,而以觀近人病狀,則挾痰之證甚多。豈丹溪所謂東南地土卑濕,由濕生熱,濕熱生痰,果得之於土薄水淺,而非人力之所能為耶。毋亦體質素弱,脾運失司,大氣之斡旋無權,飲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穀之精,不為津液,以灑陳於五臟,和調於六腑,而徒釀為頑痰濁飲,有以助長病魔耳。
古人恆謂肺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者,以肺為呼吸之道路,氣機不利,則氣化為水,而水飲停留;胃為水穀之淵藪,運化不靈,則食即生痰,而濁涎盤踞。此痰飲之潛滋暗長於肺胃中者,尤其淺而易知,顯而可據。若夫經絡肌肉之間,而亦多痰病,則非其肺胃之痰,可以隨氣血流行,以入經隧。
蓋亦其人之運行不健,營衛周流,有時偶滯。遂令絡脈中固有之津液,留頓於不知不覺之中。譬彼源泉,本是澄清之故道,而下流既阻,汙朽積焉;有如山蹊,初亦行人之捷徑,而為閒不用,茅草塞焉。此四肢百骸皮裡膜外,所以停痰積飲之淵源;而外發癰瘍,亦往往而多痰證。
則治瘍者,可不於此加之意乎。惟痰能為瘍,其基礎則本於氣機之阻滯,其成就亦別有感觸之原因。有因外風時熱以激動其痰者,則風性升騰,上行而迅疾,其證多在頸項腮頤,如發頤、痄腮、項前頜下諸癰,皆本於結痰,而動於外風,成於血熱。則化痰也,而必泄熱疏風。
有因肝膽內熱以熬煉其痰者,則相火鬱窒,入絡而貫聯,其證多在耳後項側,如瘰癧馬刀連絡成串,皆本於木火而煎爍血液,馴致堅凝。則化痰也,而必舒肝清火。有胃絡之結痰,則乳房之結核是,宜兼泄胃家之實。若夫氣液久虛,痰流經隧,歷久始發之流痰,則非培補不為功。
而久郁之痰,有年痼疾,如石疽、乳岩者,則根深蒂固;且其人必滿腹牢騷,又非藥力之可以抒愁解結者,夫豈「化痰」二字所能希冀百一。此雖同是痰病,而淺深大是不侔。果能分別源流,投機處治,當亦可以十全八九。
又凡瘍患之挾痰者,尚有部位可據,亦必見證分治。則項側耳前後多風火,亦多肝火,宜辨內外之因;脅肋癧串有實火,亦有虛火,宜求銖兩之稱。若胸腹、肩背皆是流痰,而四肢之部,則惟兩臂間有流痰發生,而自股以下無之。學者慎弗以股脛之瘍,誤作挾痰論斷,而反以貽笑方家也。
白話文:
痰這種東西,本來不是我們身體裡應該有的物質,但是觀察現在的人,患有夾雜痰證的狀況非常多。難道真的像朱丹溪說的,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因為潮濕而生熱,濕熱又產生痰,是環境因素造成的,並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嗎?或許是體質原本就虛弱,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導致身體的氣機運行不順暢,飲食消化能力不足,使得食物的精華無法轉化為津液,滋養五臟六腑,反而產生頑固的痰和濁液,助長了疾病的發生。
古人常說肺是產生痰的源頭,胃是儲存痰的器官,是因為肺是呼吸的通道,如果氣機不順暢,氣就會轉化為水,而水液滯留;胃是水穀的來源,如果運化功能不好,食物就會產生痰,而混濁的涎液就會停留在胃中。這些痰液隱藏在肺和胃中,是比較淺顯易懂,也容易判斷的。但是,如果經絡肌肉之間也有很多痰病,那就不是肺胃的痰可以隨著氣血運行到經絡的。
這通常是因為這個人的身體運行功能不佳,營衛之氣周流時,有時會產生停滯。導致經絡中原本的津液,不知不覺地停留下來。就像泉水,本來是清澈的,但如果下流的通道被阻礙,就會累積污垢;也像山間小路,本來是人們通行的捷徑,但如果閒置不用,就會被茅草堵塞。這就是四肢百骸皮膚與肌肉之間,痰液停積的根源;而外表發生的癰瘍,也常常是夾雜痰證的。
因此,治療癰瘍的人,不能不注意這個問題。痰之所以能導致癰瘍,基礎是氣機的阻滯,而形成則還有其他的誘因。有些是因為外來的風邪和時熱刺激而引起痰液活動,風性向上,運行快速,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頸部、腮部、下巴等部位,如發頤、痄腮、頸前下巴下的各種癰,都是因為痰液積聚,受到外風的刺激,再加上血熱而形成的。所以化痰的同時,必須要散風清熱。
有些是因為肝膽內熱,煎熬痰液,導致相火鬱結,入經絡而連貫,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耳後和頸側,如瘰癧、馬刀瘡,都是因為肝火煎熬血液,導致痰液堅硬凝結。所以化痰的同時,必須要疏肝清火。如果是胃絡的痰結,就像乳房的結核,應該同時瀉胃裡的實邪。至於氣血虧虛,痰液流竄於經絡,長時間才發作的流痰,就不是單純化痰可以解決的,必須要補氣養血。
而長時間鬱結的痰,形成多年痼疾,如石疽、乳岩等,則根深蒂固;而且患者通常心事重重,又不是單靠藥物就可以排解憂愁的,這種情況,單靠「化痰」二字,很難有效果。這些雖然都是痰病,但深淺程度大不相同。如果能夠分辨病源,對症下藥,還是可以達到八九成的療效。
另外,凡是癰瘍夾雜痰證的,還可以用發病部位來判斷,也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比如,項側耳前後的部位,多是風熱,也多是肝火,要區分內因和外因;脅肋部瘰癧串連的,有實火,也有虛火,要仔細衡量。胸腹、肩背等部位多是流痰,而四肢的部位,只有兩臂之間會有流痰,大腿以下則沒有。醫者不要把大腿小腿的癰瘍,誤認為是夾痰證來診斷,以免被同行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