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溫煦薄貼

治陰發大證,形巨腫堅,痠痛徹骨,皮肉如故者;或但骨節酸楚,尚無形塊者,及肚癰腸癰,堅塊深邃等證。凡閃傷、跌撲,風寒濕邪三氣痹著,肢節酸癰,舉動不利等證皆效。

鮮鳳仙莖(連枝葉花蕊根莖洗淨,日曝半乾,約二斤),大生地(六兩),當歸鬚(四兩),急性子(五兩),大南星(三兩),川烏,草烏,乾薑,羌活,獨活(各二兩)

以上各切片,用真麻油十五斤煎沸,先入鳳仙莖熬二十分鐘,俟不暴,再入生地。又熬十餘分鐘,乃入諸藥煎枯漉淨,另入淨鍋,文火熬沸,入篩淨廣丹、篩細定粉約一斤半,柳木棍不住手攪極勻,滴入水中試老嫩。如上法膏成離火,預研細麝香五錢,乳香、沒藥去油各三兩,上安桂末丁香末各二兩調勻,入水成團,藏如上法。

潰瘍多宜清涼,如元氣虛寒,潰久不收之證,亦宜用此膏攤貼。如治跌撲損傷筋骨疼痛及寒濕痹著之證,則另加四溫丹和勻攤貼。市肆中有通行萬應膏尚不及此。搓成丸子捏如餅,亦貼風寒頭痛。如治陰疽大證,亦宜再加四溫丹和勻,攤厚膏藥貼之。

【方解】,唐人已有薄貼之名,知膏藥之發明已久。瘍證半多濕熱,不宜於溫,惟亦有陰寒凝結之證,則清涼正在所忌。而雜病之經絡筋骨肢節間證,亦有宜於外治者,此溫煦一法,正不可少。瘍科家有加味太乙膏一方,雖可通外瘍,惟於陰寒大證尚不貼切。敝師門朱氏自定此方,專為虛寒及雜病立法,既可宣絡活血,亦能消腫軟堅,適用處正復不少。欲治瘍科亦是不可不備之藥。

白話文:

這個藥膏[溫煦薄貼]是用來治療陰性腫大的疾病,像是腫塊巨大堅硬,痠痛深入骨頭,但皮膚看起來沒什麼異樣;或是只有關節痠痛,還沒有形成腫塊;以及像是腹腔或腸道內深層的腫塊等疾病。另外,像是跌打損傷、摔傷,或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引起的肢體關節痠痛,活動不便等症狀,這個藥膏都有效果。

藥材包含新鮮鳳仙花莖(連枝葉花蕊根莖洗淨,曬到半乾,約二斤),大生地(六兩),當歸鬚(四兩),急性子(五兩),大南星(三兩),川烏,草烏,乾薑,羌活,獨活(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切片,用十五斤真正的麻油煎煮,先放入鳳仙花莖熬煮二十分鐘,等它不會冒泡時,再放入生地。再熬煮十幾分鐘,接著放入其他藥材煎煮到焦枯,將藥渣濾掉,留下藥油,另外放入乾淨的鍋子,用小火煮沸,再放入篩過的廣丹和篩細的定粉約一斤半,用柳木棍不停攪拌均勻,滴入水中測試軟硬度。按照以上方法將藥膏製作完成後,離開火源,預先研磨好的麝香五錢,以及去除油脂的乳香、沒藥各三兩,再加上桂末和丁香末各二兩混合均勻,搓揉成團,像之前一樣存放。

一般來說,潰瘍大多需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但如果是元氣虛弱、體質虛寒,或潰瘍很久都沒有好轉的,也適合用這個藥膏敷貼。如果是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或是寒濕引起的關節痠痛,可以另外加入四溫丹一起混合後敷貼。市面上常見的萬應膏效果還不如這個藥膏。將藥膏搓成丸狀或捏成餅狀,也可以貼在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如果是治療陰性腫大的疾病,也適合再加入四溫丹一起混合,然後塗厚一點敷貼。

[方解],唐代就已經有薄貼的名稱,可見膏藥的發明已經很久了。一般的瘡瘍大多是濕熱引起的,不適合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但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陰寒凝結造成的,這種情況反而不能用清涼的藥物。而一些雜病引起的經絡、筋骨、肢節問題,也有適合用外敷藥治療的,這種溫熱的療法也是很重要的。外科醫師常用加味太乙膏,雖然可以治療一般的瘡瘍,但對於陰寒引起的嚴重疾病,效果還不夠貼切。我的老師朱先生自己調配這個藥方,專門治療虛寒體質和雜病,既可以疏通經絡、活絡氣血,又能消腫、軟化堅硬的腫塊,適用的情況很多。就算是治療一般的瘡瘍,這個藥也是不可或缺的。

2. 成煉藥麻油

凡煎煉薄貼必先煉此油,漉淨另貯,則煎成薄貼,有時嫌老,可以此油隨意加入,如在三冬之月天氣大冷,薄貼攤在紙上即不黏手,貼於患處極易剝落,亦必以此油稍稍和勻攤貼,則膏嫩而黏。又此油可調藥末,敷諸瘡濕爛,比用生麻油為佳。若以此煉成之油如上法調入黃丹、鉛粉即成膏藥,亦可貼一切瘍患。

另加應用藥粉,亦可敷衍應酬,但不能及上二方之速效耳。

生地(四兩),羌活,獨活,當歸,甘草(各三兩),龜板(八兩)

用麻油二十斤,先入龜板後入生地,又後入諸藥,煮枯去滓候用。

白話文:

凡是煎煮藥膏要用來薄敷的,必須先煉製這種麻油。把煉好的麻油過濾乾淨,另外儲存起來,這樣煎煮出來的藥膏,有時候會太硬,可以用這種麻油隨意加入調和。如果是在冬天最冷的時候,藥膏攤在紙上會不黏手,貼在患處也容易脫落,也必須用這種麻油稍微調和均勻再攤貼,這樣藥膏就會柔軟又黏性足夠。而且這種麻油也可以用來調和藥粉,敷在各種瘡瘍濕爛的地方,比直接用生麻油好。如果用這種煉好的麻油,按照上述方法加入黃丹、鉛粉,就可以製成膏藥,也能夠貼在各種瘡瘍患處。

另外,還可以加入藥粉來敷,也能勉強應付使用,但效果比不上前面說的兩種方法來得快。

生地(四兩)、羌活、獨活、當歸、甘草(各三兩)、龜板(八兩)。

用麻油二十斤,先放入龜板,再放入生地,最後放入其他藥材,煮到藥材乾枯,去除藥渣後備用。

3. 黃連膏

治眼癬漏睛瘡,鼻䘌、唇疳、乳癬、乳疳、臍瘡、臍漏及肛瘍諸痔,莖疳、陰蝕等證,不能用拔毒去腐三仙等丹者。

川古勇連,川柏皮,玄參(各四兩),大生地,生龜板(各六兩),當歸全(三兩)

以上各切片,用麻油五斤,文火先煎生地、龜板二十分鐘,再入諸藥煎枯漉滓淨,再上緩火,入黃蠟二十兩化勻,密收候用。

【方解】,此膏所治諸證,皆在柔嫩肌肉,既不能用拔毒薄貼,然摻以提毒化腐之藥,則倍當其痛,且致加劇,故制是方清熱解毒,亦能去腐生新。但必須時常洗滌,挹干毒水用之,始有速效。

白話文:

此藥膏用於治療眼睛的癬,淚孔漏出膿水的眼疾,鼻瘡,嘴唇的疳瘡,乳房的癬,乳房的疳瘡,肚臍瘡,肚臍漏膿水,以及肛門的各種痔瘡,陰莖的疳瘡,陰部潰爛等病症,這些病症不適合使用具有拔毒去腐作用的三仙丹等藥物。

藥材包含:黃連、黃柏皮、玄參(各四兩),大生地、生龜板(各六兩),當歸(三兩)。

將以上藥材切片,用五斤麻油,先用文火煎煮生地、龜板二十分鐘,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藥材焦枯,濾掉藥渣,再用小火加入二十兩黃蠟,使其融化均勻,密封保存備用。

【藥方解析】此藥膏所治療的各種病症,都發生在皮膚嬌嫩的部位,既不能使用具有拔毒作用的藥膏貼敷,若摻入具有提毒化腐作用的藥物,會加倍疼痛,甚至使病情加重,因此製作此方是為了清熱解毒,也能夠去腐生新。但必須時常清洗患處,吸乾膿水後再使用,才能有快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