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卷下 (5)
卷下 (5)
1. 第二節·薄貼各方
今之膏藥古稱薄貼。自退毒消腫,以及既潰之後提膿化腐、搜毒生肌,無不惟薄貼是尚。雖另摻末藥,各有分寸,而膏藥本以藥物合成,亦必自有分別,不可溫涼寒熱混為一陶。市肆中物油質不淨,甚且助其化腐,固不可概用。而瘍醫家自制薄貼,亦復只有一種,其意以為但當於末藥中分別療治,已是各合其宜,則薄貼一層,亦可不復注意。黃牆朱氏備有數種,分治寒熱之證,實在至不可少。
頤參觀新學,恆謂中醫舊法,太嫌黏膩,苟其腐化已劇,則油紙薄貼不能吸收膿水,殊未盡善,不如新法用脫脂棉紗較為收濕。間嘗採取其法,而別以自制藥末分別用之。雖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俗子見之,不為竊笑於其側者。然自謂執其兩端,而用其中,頗為可取。茲亦並及之,慧眼人當不致以「騎牆派」三字妄生非議也。
白話文:
現在的膏藥,古代稱為薄貼。無論是消除毒素、消腫,還是潰爛後幫助排膿、去除腐肉、促進生肌,都以薄貼為主要方法。雖然可以另外加入藥末,但各有比例,而膏藥本身是用藥物調製而成,也必然有不同的區別,不能把溫熱、寒涼的藥性混在一起使用。市面上販售的膏藥,油脂品質不純淨,甚至可能助長腐爛,所以不能隨意使用。而外科醫師自己製作的薄貼,也往往只有一種,他們的想法認為只要在藥末中區分治療,就能達到適合的效果,所以薄貼本身就不需要再特別注意。黃牆朱氏備有數種膏藥,分別治療寒熱不同的症狀,這實在是不可或缺的。
我學習新知識後,常常認為中醫傳統的方法太過黏膩,如果潰爛情況嚴重,油紙薄貼無法吸收膿水,實在不夠完善,不如新方法使用脫脂棉紗更利於吸收濕氣。我曾嘗試採用這種方法,並搭配自己製作的藥末分別使用。雖然這種方法不中不西,但俗人看到後,難免會在旁邊嘲笑。然而我認為這是取兩者之長,而用其中和的方法,應該是可取的。這裡也一併提到,有智慧的人應該不會因此妄加批評,認為我是「騎牆派」。
2. 清熱薄貼
治陽發紅腫及潰後膿水未淨者,各以應用末藥,摻上用之。
大生地(切薄片一斤),全當歸(八兩),羌活,黃芩,川柏(各三兩),玄參,苦參,甘草(各四兩),白芷,赤芍(各二兩),錦紋大黃(六兩),木鱉子(一兩)
以上各為片,用真芝麻油二十斤,大鍋煮沸,先入生地、木鱉子熬二十分鐘再入諸藥,俟焦枯離火,用細布漉去滓淨,另入淨鍋文火熬沸,乃以篩細廣丹、篩細定粉(即鉛粉)各兩斤許,輕輕摻入,柳木棍不住手調勻。俟起細泡(水不可猛,猛則沸溢)乃滴入冷水中試老嫩,以滴在水面凝結不散,著手不黏,搓之成條為度。若太老須用另備之煉成藥油加入同調。
膏成離火,預研血竭、腰黃、輕粉、銀珠各一兩五錢(最好再加麝香、梅片不拘多少)同調勻。預以大缸注水,乘膏熱時傾入水中,浸至半涼時,即在水中分作數團,約每團一斤許。另入甕中清水養之,密封候用。日久不壞,油紙攤貼。
【方解】,此薄貼能消陽發腫塊,清熱解毒,無論已潰未潰俱可通用。潰後並能生肌收口。瘡瘍小癤即貼此膏,不必另加摻藥,亦無不效。惟潰腐巨大者,油紙攤膏不吸膿水,宜用西法棉紗、棉花、鋅養油膏,再加提膿化腐末子為佳。至新肌已滿膿水不多,覆蓋此膏即易收口。
白話文:
這個藥貼主要治療陽證引起的紅腫,以及潰爛後膿水還沒乾淨的情況。可以將以下藥材磨成粉,摻在藥貼上使用。
藥材包含:大生地(切薄片一斤)、全當歸(八兩)、羌活、黃芩、川柏(各三兩)、玄參、苦參、甘草(各四兩)、白芷、赤芍(各二兩)、錦紋大黃(六兩)、木鱉子(一兩)。
將上述藥材切成片狀,用二十斤純芝麻油在大鍋中煮沸。先放入生地和木鱉子熬煮二十分鐘,再放入其他藥材。等到藥材焦枯後離火,用細布過濾掉藥渣。然後將濾出的藥油倒入乾淨的鍋中,用小火熬煮沸騰。接著,慢慢加入過篩的廣丹和鉛粉(各兩斤左右),用柳木棍不停攪拌均勻。等到藥油開始冒出細小的氣泡時(加入鉛粉時速度不能太快,太快會溢出),滴入冷水中測試藥油的濃稠度,如果藥油滴在水面上能凝結不散,用手摸起來不黏手,搓揉可以成條狀,就表示濃度夠了。如果太濃稠,就要加入預先煉製好的藥油一起調勻。
藥膏熬好離火後,預先將血竭、腰黃、輕粉、銀珠各一兩五錢磨成粉(最好再加入少許麝香和冰片)一同攪拌均勻。準備一個大缸裝滿水,趁藥膏還熱的時候倒入水中,浸泡到半涼時,在水中將藥膏分成數團,每團約一斤重。再放入甕中,用清水浸泡,密封保存備用。這個藥膏可以保存很久不會壞,使用時攤在油紙上貼敷。
這個藥貼可以消除陽證引起的腫塊,清熱解毒,無論潰爛或未潰爛都適用。潰爛後還可以幫助生長新肉,收斂傷口。小的瘡瘍或癤子可以直接貼這個藥膏,不必另外加藥粉,效果很好。但如果潰爛面積很大,油紙攤的藥膏可能無法吸收膿水,建議用西式棉紗、棉花、鋅氧化油膏,並加上具有提膿化腐作用的藥粉。等到長出新肉、膿水不多時,再敷這個藥膏,就容易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