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第四節·大小之脈

(洪細附見)

大小者,脈之形體也。氣血有餘,指下壯盛,是之謂大。大而有力,則謂之洪。氣血不及,指下一線,則謂之小,亦謂之細。(大之與洪,一是形式之粗壯,一是氣勢之勇悍,形神固自有別,故古人皆分兩種,然皆主有餘。若小之與細,則字義雖異,而以脈象言之,必不能分析為二,故古人皆合為一。

)平人之脈,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稟賦使然,初不以有病而過於變動。惟以病脈言之,則大為有餘,是病邪之太過;小為不及,是正氣之式微。故腫瘍氣滯血凝,其病屬實,其脈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堅巨,或其人素稟脈小者,則小而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堅硬搏指,洪而氣悍,洶湧奔騰,邪勢太甚,非吉證矣。

潰瘍氣泄血耗,其病屬虛,其脈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無多,及其人身軀雄偉者,則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機,元氣未虧之兆。若脈小形癯,外瘍難斂,尤可慮也。惟腫瘍勢盛之時,而其脈過於小弱不起,則正不勝邪,斯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後,而其脈或豁大無根,則元氣已漓,無非敗象。

是皆當以形證與脈神參互考訂,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論。萬不能於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為憑脈辨證之要訣,盡在此中也。

白話文:

脈象的大小,指的是脈搏的形狀和體積。氣血充足,指下感覺脈搏強盛有力,就稱為「大」。如果脈搏大且有力,就稱為「洪」。氣血不足,指下感覺脈搏細弱如一線,就稱為「小」,也稱為「細」。(「大」和「洪」,一個是形容脈搏的粗壯,一個是形容脈搏的氣勢強勁,形狀和神氣本來就不同,所以古人將它們分為兩種,但都表示氣血有餘。至於「小」和「細」,雖然字義不同,但就脈象而言,無法區分它們的差別,所以古人將它們合併為一。)

一般人的脈象,有時大有時小,大多是因為個人體質的關係,並不是因為生病而有太大的變化。但如果是生病時的脈象,脈大表示氣血有餘,是邪氣太過;脈小表示氣血不足,是正氣衰弱。因此,腫瘤、氣滯血瘀等實證疾病,脈象應該大而不應該小。但如果腫瘤並非特別巨大,或者這個人本來脈象就比較小,那麼脈小但有神氣,也是好的現象。如果脈象大而有力、堅硬搏指,脈洪而氣勢強悍、洶湧奔騰,表示邪氣太過,就不是好的現象了。

潰瘍、氣血耗損等虛證疾病,脈象應該小而不應該大。但如果氣血耗損的程度不大,加上這個人本身體格壯碩,那麼脈大但有神氣,正是病邪退散的徵兆,表示元氣沒有虧損。如果脈象細小且形體消瘦,外傷潰瘍難以癒合,就令人擔憂了。如果腫瘤正盛時,脈象卻過於細弱無力,表示正氣無法抵抗邪氣,這是危險的徵兆。如果大毒排出後,脈象卻顯得空大無根,表示元氣已經耗盡,都是不好的現象。

這些情況都應該將脈象與其他身體症狀、精神狀態互相參照驗證,才能判斷吉凶。絕對不能只憑手指觸摸到的脈象形狀,就認為是診斷疾病的重點,判斷病情不能只依賴脈象而已。

2. 第五節·滑澀之脈

滑澀者,脈之氣勢也。氣旺血旺,其脈流利,是之謂滑。氣少血少,其脈凝滯,是之謂澀。凡癰疽當腫勢堅硬之時,脈多澀滯,則氣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結不化,是其徵也。而濕邪襲於經絡,及濕痰矇蔽中州,胃呆腦痞者,其脈無不澀滯。此皆實邪窒塞,氣行因而不利。

治以疏通宣泄,則澀脈自起。若瘍已釀膿,則氣血相搏,其勢方張,脈象應之必多滑數。故腫瘍已成未成之機,即可以脈之滑澀決之。澀則內尚無膿,猶可消散;滑則膿已蒸釀,無不外潰矣。若癰疽即潰,則氣結已通,血滯已泄,脈以滑利為順,澀滯為逆。蓋脈滑者,其正氣之充,清養化邪,調復必易。

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張,尚非正軌。而脈澀者則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養扶元,所不可緩。若更澀而小弱,色奪形癯,尤其可慮。

白話文:

滑脈和澀脈,講的是脈象的氣勢。氣旺盛血也旺盛時,脈搏流動順暢,就稱為滑脈。氣不足血也少時,脈搏凝滯不流利,就稱為澀脈。一般來說,當癰疽腫塊剛開始腫脹且堅硬時,脈象多為澀滯,表示氣聚集,血凝結,導致病根深固,難以消散。而當濕邪侵襲經絡,或濕痰阻礙脾胃,導致胃功能呆滯、胸悶時,脈象也多為澀滯。這些都是因為實邪阻礙,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

治療上應該疏通宣洩,使氣血運行順暢,澀脈自然會改善。如果癰疽已經化膿,表示氣血相搏,氣勢正強,脈象就會轉為滑數。所以,腫瘍是否已經成膿,可以從脈象的滑澀來判斷。脈象澀時,表示體內尚未化膿,還可以消散;脈象滑時,表示膿已經形成,必然會向外潰破。如果癰疽已經潰破,表示氣結已通,血瘀已散,這時脈象以滑利為順,澀滯為逆。脈象滑表示正氣充足,有能力清除邪氣,恢復健康也比較容易。

但是,如果脈象滑而大,表示餘熱未退,還沒恢復正常。而脈象澀則表示血液已經耗損,精神氣色必定疲憊,必須趕緊滋養補元氣,不能拖延。如果脈象更呈現澀而細弱,而且氣色不好、形體消瘦,情況就更加令人擔憂。

3. 第六節·長短之脈

長短者,脈之部位也。氣血有餘,指下勢盛,尺寸皆溢,是謂之長。氣血不足,指下勢促,尺寸不及,是謂之短。故脈長者,恆兼洪大滑疾;脈短者,恆兼虛弱細微。此多屬於其人稟賦,而憑脈辨證,即隨之以決虛實焉。

長短二脈,合寸關尺三部而言。長者寸尺皆過於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關部無所謂長短之象。昔人每謂關不診短,以寸關尺三部,本是一線貫注,不能離異,故有寸不至關為陽絕,尺不至關為陰絕之說。然則關部即不當有短脈,亦必不能以長脈論矣。又陽氣上盛之病,脈長於寸,即短於尺;相火下盛之病,脈長於尺,即短於寸,則所謂上魚入尺之脈。偏盛於上者,必短於下;偏盛於下者,必短於上,與專論長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

凡病而得長脈,若非其人之體質素強,則病魔之勢焰方張也,或虛陽之浮露於外也。若更長而不實,長而無神,則形似有餘,而其實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脈,若非其人之體質素弱,則氣血之俱衰也。否則實邪凝結於中,而氣道不舒也。若復短而無神,形氣俱餒,更難圖矣。

故腫瘍脈長,無非陽邪之勢盛;而腫瘍脈短,則為大毒之堅凝。若在潰後,膿毒已泄,氣血已傷,於脈宜斂,則短者似尚合宜,長者必多變幻。苟非毒邪之不減,即其元氣之外浮,所謂證虛脈實,皆當顧慮。惟脈短終是正氣不周,津液既耗,而脈應之。滋液養陰,是為正治。

若其短澀無神,則真陰欲竭,亦自可危。

白話文:

脈搏的長短,指的是脈搏的部位。如果氣血充足,指尖感覺到的脈搏力量強盛,寸、關、尺三個部位都超出正常範圍,就稱為長脈。如果氣血不足,指尖感覺到的脈搏力量衰弱,寸、關、尺三個部位都達不到正常範圍,就稱為短脈。所以,脈搏呈現長脈的人,通常會同時有洪大、滑利、快速的脈象;而脈搏呈現短脈的人,通常會同時有虛弱、細小的脈象。這大多跟個人體質有關,但透過把脈來辨別病症,就能進一步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

長脈和短脈是結合寸、關、尺三個部位來說的。長脈是寸部和尺部都超出本身的位置,短脈是寸部和尺部都達不到本身的位置,所以關部沒有所謂長脈或短脈的說法。以前的人常說關部不診斷短脈,因為寸、關、尺三個部位本來就像一條線貫穿,無法分割開來。所以有寸脈達不到關部是陽氣斷絕,尺脈達不到關部是陰氣斷絕的說法。既然這樣,關部不應該有短脈,當然也不能說是長脈。另外,陽氣過於旺盛的病症,脈象可能在寸部表現為長脈,在尺部卻是短脈;相火過於旺盛的病症,脈象可能在尺部表現為長脈,在寸部卻是短脈,這就是所謂上魚入尺的脈象。偏於上部的病症,脈象必然下部短;偏於下部的病症,脈象必然上部短,這跟單純討論寸、尺都超出或不及的長短脈有所不同。

如果生病而出現長脈,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人體質本來就強壯,那就是病勢正盛,或是虛陽浮於體表。如果脈象長卻不充實,長而沒有精神,那就是表面看起來有餘,實際上卻不足,這不是好徵兆。如果生病而出現短脈,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人體質本來就虛弱,那就是氣血都衰弱了。不然就是實邪凝結在體內,氣的運行不暢。如果又短又沒精神,身體和氣都衰弱,那就更難醫治了。

所以,腫瘤的脈象呈現長脈,多半是陽邪的勢力強盛;而腫瘤的脈象呈現短脈,則是毒邪凝固堅實。如果在腫瘤潰破之後,膿毒已經排出,氣血已經損傷,脈象應該收斂,這時短脈反而可能比較適合,長脈則可能會有許多變化。如果不是毒邪沒有減退,就是元氣虛浮在外,也就是所謂的證虛脈實,都應該注意。只有短脈終究是正氣不足,津液耗損,而脈象也因此表現出來。滋潤液體、養護陰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向。

如果脈象呈現短澀而且沒有精神,那就是真陰快要耗竭了,也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