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綱要》~ 卷上 (23)
卷上 (23)
1. 第六節·論外瘍清熱之劑
此其濕火毒邪,亦必犀、羚、芩、連大劑急投,可救危難,而又以淡滲導濕輔之。此是濕火與毒火相合之病,與專治毒火者,尚宜微分門徑。若夫外瘍潰後,有火宜清,則視其證之險夷,而辨銖兩。苟非陽發水疔(水疔亦稱陽發毒),絕少大涼之法。蓋潰後最宜顧其元氣,而尤必以調和胃氣為主,苦寒損胃且耗真元。
若不知分量,而惟以清涼解毒四字,作為枕中鴻寶,則瘍患之不死於病而死於藥者多矣。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濕熱火毒的邪氣侵入,必須立即使用大劑量的犀角、羚羊角、黃芩、黃連等藥材來緊急治療,才能挽救危急的狀況,並且要用淡滲利濕的方式來輔助治療。這是濕火和毒火結合在一起的病症,和單純治療毒火的病症,在治療上應該有所區分。如果外傷潰爛之後,有火熱的症狀需要清除,就要觀察病情的輕重來決定藥物的劑量。如果不是陽發水疔(水疔也稱為陽發毒)這種情況,很少需要使用大量寒涼藥物的方法。因為潰爛之後最重要的是保護身體的元氣,尤其必須以調養脾胃的功能為主,苦寒的藥物會損傷脾胃並且耗損身體的真元。
如果不懂得區分藥物的劑量,而只把「清熱解毒」這四個字當成至寶,那麼瘍瘡患者就很有可能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藥物。
2. 第七節·論外瘍理濕之劑
普通瘍患,惟濕熱二者最多。偏於熱者,灼痛成膿;偏於濕者,發癢流水。大率痛癢、膿水之分途,即熱毒濕邪之分證也。熱毒為患多發於身半以上,濕毒為患多發於身半以下,是火恆炎上,濕恆潤下之症。且濕瘍浸淫,每在皮膚之表,四肢之末。則濕之積滯,其源由於脾土卑監;(卑監二字,借用《素問》之「土運不及,名曰卑監」,是土德之卑下也。)而脾主肌肉四肢,濕邪淫溢則漸漬於肌肉,走竄於四肢,亦固其所。
惟是濕邪為瘍,最多挾熱。苟非濕與熱蒸,亦不四散走竄;惟與熱交併,乃始流注於肢體,外達於皮毛。所以治瘍之濕,亦必與清熱之劑相助為理。有濕而兼風熱者,如遊風之上行於頸項,洋溢於肩背,則清化濕熱,而必佐之以疏風。有濕而兼血熱者,如疥癬之癢搔,則清熱化濕,而必主之以涼血。
有脾胃濕熱而旁行於肌表者,則黃水瘡等之滋水頻仍,宜醒胃快脾,而分利以通之(俗稱天泡瘡者是)。有肝腎濕熱而下流於陰股者,則陰䘌瘡等之濕癢不已(如前陰之腎囊風,後臀之坐板瘡皆是),宜涼肝清腎,而苦寒以燥之。若濕熱下注,已達股脛為濕注、濕臁、跗腫、流火之屬,燥濕清熱,仍非淡滲通利不為功。
惟濕盛火盛,紅腫巨腐之陽發大證,則毒火猖狂,不三五日而腐爛盈尺,苟非大劑清熱解毒,急起直追,鮮不誤事。此是燎原之火,救焚手段萬不容緩帶輕裘,從容貽誤者也。若夫濕重熱輕,流入關節則為流注;寒濕互阻滯於經絡,則為痹著;凝於筋骨則為附骨、環跳、鶴膝、委中諸證。脈必澀滯,舌必白膩,是宜於燥濕宣絡,溫經流氣。
初起之時,必以溫運入手,苟得氣血流通,投匕輒效。若至遲延淹久,濕鬱於中,馴致化熱,內欲蒸膿,已難操十全之勝算矣。
白話文:
一般皮膚上的瘡瘍,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濕和熱兩種。偏向熱的,會灼熱疼痛並化膿;偏向濕的,會發癢流出液體。大致來說,疼痛和發癢、化膿和流水的不同,就分別代表了熱毒和濕邪的症狀。熱毒引起的病症多發於身體上半部,濕毒引起的病症多發於身體下半部,這是因為火性向上,濕性向下。而且濕邪引起的瘡瘍,通常會擴散蔓延,常在皮膚表面和四肢末端。這是因為濕氣積聚停滯,源頭是脾臟功能失調(這裡借用《素問》的說法,脾臟功能不足,就像土地低窪潮濕一樣),而脾臟主管肌肉和四肢,所以濕邪侵入就會逐漸蔓延到肌肉,並在四肢遊走,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濕邪引起的瘡瘍,大多會夾雜熱邪。如果不是濕和熱互相蒸騰,濕邪也不會四處擴散;只有和熱邪結合,才會流注到肢體,外達於皮膚毛孔。所以治療瘡瘍的濕邪,也必須配合清熱的藥物。如果濕邪同時夾雜風熱,像是遊走性風疹向上侵犯頸項,擴散到肩背,就必須在清化濕熱的基礎上,加入疏散風邪的藥物。如果濕邪同時夾雜血熱,像是疥癬引起的搔癢,就必須在清熱化濕的基礎上,加入涼血的藥物。
如果脾胃濕熱,旁及到皮膚表面,就會出現黃水瘡等不斷滲出液體的病症,這時要健胃和脾,並用藥物來疏導濕氣(俗稱天泡瘡的就是)。如果肝腎濕熱,向下流注到陰部和大腿內側,就會出現陰囊濕疹等持續搔癢的病症(像是陰囊的濕疹和臀部的坐瘡都是),這時要清涼肝臟和腎臟,並用苦寒的藥物來燥濕。如果濕熱往下流注,已經侵犯到大腿和小腿,形成濕注、濕臁、足踝腫脹、流火等病症,那麼燥濕清熱就必須配合淡滲利水的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但如果是濕邪和火邪都很旺盛,導致紅腫、巨大潰爛等陽性症狀,表示毒火非常猖獗,可能在幾天內就腐爛一大片,這時候如果不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藥物,迅速控制病情,很容易延誤治療。這就像是火勢蔓延開來,救火的手段絕不能拖延,必須立即行動,不能慢條斯理,否則會釀成大錯。如果只是濕氣重而熱邪較輕,濕邪流入關節就會形成流注;如果寒濕阻滯經絡,就會形成痹痛;如果凝聚在筋骨就會形成附骨疽、環跳痛、鶴膝風、委中痛等病症。這時脈象一定會澀滯,舌苔一定會白膩,這時適合用燥濕、宣通經絡、溫通經脈、疏導氣血的藥物。
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必須用溫陽的藥物來推動氣血運行,只要氣血流通,很快就能見效。但如果拖延時間過久,濕邪鬱積在體內,慢慢會化為熱邪,進而想要化膿,這時候就很難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