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丹

QI SI HUI SHENG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9.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肺經 20%
腎經 20%
脾經 20%
心經 8%
肝經 8%
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起死回生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回陽救逆: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因陽氣虛衰、寒凝氣滯導致的昏迷、虛脫等危重病症,丁香可溫陽回陽,激發人體陽氣,起到回生救逆的作用。

2. 醒脾開胃:丁香可溫脾胃,助消化,對脾胃虛寒、飲食不消、脘腹冷痛等症有緩解作用。在起死回生丹中加入丁香,可輔助其他藥材,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患者恢復體力。

起死回生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回陽救逆,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對於因陽氣虛衰、寒邪入侵導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乾薑能起到溫補陽氣、振奮心陽的作用,有助於病人恢復生機。
  2. 化瘀止痛,促進血液循環: 乾薑亦具有活血化瘀、溫通經脈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起死回生丹中加入乾薑,旨在溫陽散寒、化瘀止痛,以期達到起死回生的功效。

主治功效


起死回生丹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由以上古籍記載可知,「起死回生丹」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根據不同醫家、不同病症而有不同組成。其共同點在於皆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溫通經絡之功效,用於危急重症的搶救。 以下將針對不同文獻記載的「起死回生丹」方劑,分別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針對痘疹寒厥的「起死回生丹」:

《痘疹精詳》記載的「起死回生丹」組成簡單,僅有丁香和乾薑。此方主治痘疹患者出現寒厥證候,表現為痘色灰白塌陷、手足厥冷、身涼、不食腹脹、嘔吐洩瀉等。

  • 治療原理: 此方以丁香溫胃散寒、行氣止痛,降逆止嘔;乾薑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暖脾止痛。二藥合用,溫陽散寒之力更強,旨在迅速溫通脾胃,回陽救逆,改善患者的寒厥狀態,使痘疹由陰轉陽,恢復生機。 方中選用藥物溫和,適用於痘疹初期寒邪較盛之情況。

二、針對外傷瘀血的「起死回生丹」:

《急救廣生集》記載的「起死回生丹」為膏劑,含有麝香、冰片、乳香、沒藥、樟腦、輕粉、血竭等成分,用於治療夾拶杖傷導致的死血鬱結、疼痛壞爛等危急情況。

  • 治療原理: 此方藥物多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解毒生肌的功效。麝香、冰片具有通竅開鬱,芳香走竄之效,能迅速透達瘀血阻滯之處;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樟腦具有通經絡止痛之功;輕粉具有解毒殺蟲之效;血竭則具有活血止血,生肌斂瘡之功。 以膏劑外敷,能使藥物持續作用於患處,迅速化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三、其他版本「起死回生丹」:

《青囊全集祕旨》記載的「起死回生丹」則含有土鱉蟲、乳香、豆砂、元寸、巴霜、山羊血、血竭等,組成成分與前兩種差異較大,其主治病症亦不詳。該方劑明顯具有活血化瘀、續筋接骨之效,可能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等外傷。

總之,不同文獻記載的「起死回生丹」配方各異,但其治療原理皆圍繞著溫陽救逆、活血化瘀、解毒生肌等方面展開。 藥物選擇與配伍取決於具體病症,體現了古代醫家根據病情靈活運用藥物的智慧。 需注意的是,上述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實際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臨牀經驗。

傳統服藥法


活雄地鱉蟲(身小而帶長者為雄,洗淨,焙乾)5錢,上血竭2錢,當門子3分,自然銅3錢(煅紅,醋淬7次,研),上辰砂2錢,滴乳香2錢(去油,每兩用燈草2錢5分同炒枯),淨巴豆霜2錢。
上研極細末,收入小口瓷瓶,塞緊勿使走氣。
每服1分5釐,小兒減半,溫陳酒沖服。如牙關不開者,用烏梅肉擦之,如仍不開者,只得用物打去一齒,以便灌藥。灌時多用陳酒,使藥下喉。雖遍體受傷似死,只要身體尚軟,急用此丹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神經性厭食症麻疹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起死回生丹,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組成:丁香9枚,乾薑1錢。 主治:痘疹。寒氣逆上,身涼,痘色灰白塌陷,不食腹脹,嘔吐,泄瀉清水,肚腹疼痛,手足俱冷。

起死回生丹, 出處:《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組成:活雄地鱉蟲(身小而帶長者爲雄,洗淨,焙乾)5錢,上血竭2錢,當門子3分,自然銅3錢(煅紅,醋淬7次,研),上辰砂2錢,滴乳香2錢(去油,每兩用燈草2錢5分同炒枯),淨巴豆霜2錢。 主治:跌傷、打傷、壓傷、刀傷、銳傷、自刎、自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