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痛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的藥性。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對於寒邪客肺、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細辛善於走竄,能深入經絡,驅散寒邪,故常用於治療寒凝經脈所致的疼痛,例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等。同時,細辛亦能開竅止痛,對於鼻塞、頭痛、牙痛等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也有較好的效果。
祛痛散中加入蓮子,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 蓮子性平味甘,具有清心除煩、健脾止瀉、清熱利濕的功效。祛痛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溼熱內蘊所致的疼痛,蓮子可清熱利濕,緩解溼熱對身體的侵襲,達到止痛的效果。
- 滋陰補腎: 蓮子亦有滋陰補腎之效,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骨骼疼痛等症狀。
總之,蓮子在祛痛散中可發揮清熱利濕、滋陰補腎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祛痛散主治功效分析
祛痛散有多種不同組成和主治功效,以下將分別歸納分析:
1. 楊氏家藏方祛痛散
- 組成: 細辛、雞腸草、旱蓮子、茴香、白礬、訶子、晚蠶砂、青鹽、皁角、茜根、麻籸。
- 主治: 元臟氣虛,風熱內攻,牙齦浮腫,疼痛發歇。
- 治療原理: 此方以細辛等辛散之品祛風止痛,配以旱蓮子、訶子等清熱涼血之品,緩解風熱上攻所致的牙齦腫痛。同時,方中白礬、青鹽等具有收斂固澀之效,有助於止血消腫。
2. 《聖濟總錄》祛痛散
- 組成: 栝蔞及其他六味藥材(未具體列出)。
- 主治: 痔疾疼痛不可忍,及腸風下血。
- 治療原理: 此方以栝蔞為主藥,栝蔞具有清熱潤燥、消腫散結之功,可治療痔瘡腫痛。其他六味藥材的具體功效未詳,推測可能包含清熱、涼血、止痛、止血之品,以達到治療痔瘡和腸風下血的目的。
3. 《仁齋直指方論》、《雜病廣要》、《景嶽全書》、《保命歌括》、《古今醫統大全》等記載之家祕祛痛散
- 組成: 青皮、五靈脂、川楝子、穿山甲、良薑、玄胡索、沒藥、沉香、大茴香、檳榔、木香、砂仁等。組成略有加減。
- 主治: 諸般心氣疼痛,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疝,及婦人血氣刺痛。
- 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活血、理氣止痛為主。方中青皮、木香、沉香、大茴香、砂仁等行氣藥,可疏通氣機,解除氣滯;五靈脂、玄胡索、沒藥活血化瘀,可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川楝子、穿山甲疏肝理氣、活血通絡,可治療疝氣疼痛;檳榔行氣消積,可緩解腹脹。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理氣止痛之效。
4. 《驗方新編》、《胎產祕書》、《高淑濂胎產方案》記載之祛痛散
- 組成: 當歸、人參、白朮、黃耆、川膝、獨活、肉桂、韭白、生薑等,亦有加減。
- 主治: 產後遍身痛,由產後百節開張,血脈凝滯,累日不散,則經脈經絡不舒,故腰背不能轉側,手足不能動履,或兼身熱頭痛。
- 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養血、祛風散寒除濕為主。產後氣血虧虛,易感風寒濕邪,導致經絡痺阻,氣血運行不暢,故見周身疼痛。方中人參、黃耆、白朮補氣,當歸養血,川膝、獨活祛風除濕,肉桂溫經散寒,韭白、生薑發散解表。諸藥合用,可益氣養血、祛風散寒除濕,通經活絡,緩解產後周身疼痛。
總結:
祛痛散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根據不同病因、病機,採用不同藥物組成的複方,以達到止痛的目的。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
- 行氣活血、理氣止痛: 適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如心腹疼痛、胸脅疼痛、疝氣疼痛、婦女血氣刺痛等。
- 祛風散寒除濕、通經活絡: 適用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的疼痛,如產後遍身疼痛、腰腿疼痛等。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用於風熱上攻所致的牙齦腫痛。
- 清熱潤燥、消腫散結: 適用於痔瘡腫痛、腸風下血。
需要根據具體病症和患者體質,選擇合適的祛痛散方劑,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人參1錢,白朮1錢,黃耆8分,川膝8分,獨活8分,肉桂5分,韭白1撮,生薑1片。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痛散,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地榆(研細末)。 主治:湯火灼傷。
祛痛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 組成:細辛(去葉土)、雞腸草、旱蓮子。 主治:元臟氣虛,風熱內攻,牙齦浮腫,疼痛發歇。
祛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皂莢子(不蛀者)1枚(麸2升,同炒麸焦黑,去麸),薄荷(乾者)3兩(銼)。 主治:痔疾疼痛不可忍,及腸風下血。
祛痛散, 出處:《胎産秘書》卷下。 組成:當歸2錢,人參1錢,白朮1錢,黃耆8分,川膝8分,獨活8分,肉桂5分,韭白1撮,生薑1片。 主治:産後遍身疼痛及腰、小腹痛。
祛痛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細辛(去葉土)1兩,雞腸草1兩,旱蓮子1兩,茴香1兩,白礬1兩,訶子(煅,去核)1兩,晚蠶砂1兩,青鹽1兩,皂角1兩,茜根1兩,麻(米凡)1兩。 主治:元臟氣虛,風熱內攻,牙齦浮腫,疼痛發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