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飯匙散中包含蓮子,主要是因為其清心安神、健脾止瀉的功效。蓮子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補脾止瀉、固精止帶等作用。
在飯匙散的組成中,蓮子與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山藥等配合,可健脾益氣、清心安神,適用於脾虛氣弱、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腹瀉等症狀。因此,蓮子是飯匙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為其藥效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飯匙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飯匙散主治「久瀉」,即長期腹瀉不止之證。此類病證多因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或久病傷及脾腎陽氣,導致水穀不化、瀉下纏綿。傳統取此散「乾吃」之法,以固澀腸道、補益脾胃,緩解滑脫不禁之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冬米(鍋焦)
- 性味功能:鍋焦(飯焦)為米飯燜煮後之焦黃底層,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健脾消食、澀腸止瀉」之效。
- 治療原理:其焦苦之性可收斂腸道,針對久瀉不止之滑脫;甘溫之質能補益脾胃,助運化水穀,標本兼顧。
2. 老蓮肉(炒)
- 性味功能:蓮子炒後性溫,味甘澀,歸脾、腎、心經,為「補脾止瀉、益腎固精」要藥。
- 治療原理:炒製增強其溫澀之性,既能補脾虛以治本,又能澀腸止瀉以治標,尤適用於脾腎兩虛之久瀉。
3. 向糖(餳糖,麥芽糖)
- 性味功能:甘溫質潤,歸脾、胃、肺經,能「補虛建中、緩急止痛」。
- 治療原理:甘味入脾,補中益氣以助脾胃機能;其黏稠之性可緩和腸道蠕動,協同鍋焦、蓮肉增強固澀作用,兼緩解瀉後腹痛。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標本同治:
- 治標:鍋焦收澀、蓮肉固腸,直接止瀉。
- 治本:蓮肉補脾腎、向糖補中氣,恢復脾胃運化。
- 甘溫固澀:全方以甘溫為主,無寒涼之品,符合「久瀉多虛寒」之病機,溫補中焦兼顧下焦。
- 劑型設計:
- 研末「乾吃」使藥粉直接吸附腸道水分,發揮物理性收澀效果,強化止瀉作用。
四、延伸應用推論
此方若見「瀉下清稀、完全不化、倦怠乏力」等脾腎陽虛證,可佐以溫陽藥物(如補骨脂、肉豆蔻);若兼氣虛下陷(肛門墜脹),或可配合黃耆、升麻提升中氣。然其核心仍立足於「補澀並行」,為虛性久瀉之基礎方。
傳統服藥法
冬米(煮飯取鍋焦,研末)1兩,老蓮肉(炒,研)4兩,向糖(研末)4兩。
上為末。
每用3-5匙,乾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飯匙散,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四。 組成:冬米(煮飯取鍋焦,研末)1兩,老蓮肉(炒,研)4兩,向糖(研末)4兩。 主治:久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