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實腸散中包含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脾益氣,固腸止瀉: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固腎澀精、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山藥能補益脾胃,固澀腸道,起到止瀉的作用。
- 滋陰潤燥,健脾和胃: 山藥能滋陰潤燥,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引起的腹瀉,山藥能滋養脾胃,增加津液,緩解症狀。
因此,實腸散中加入山藥,能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起到補益脾胃、固腸止瀉的作用。
實腸散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其健脾止瀉功效。
蓮子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等作用。實腸散主治脾虛洩瀉,而蓮子可以補脾益氣,固澀止瀉,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山藥、芡實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健脾益氣,固澀止瀉之效,使腹瀉症狀得到緩解。
此外,蓮子還能清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因脾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實腸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指長期腹瀉(無論便下黏液或血水),導致氣陰耗傷、腸道滑脫的證候。久痢傷脾,中焦虛弱,運化失司,而「去多」更表明患者已出現脫液傷津之象。此時需固澀止瀉、補脾實腸,兼顧益氣養陰,方能使腸道功能漸復。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乾山藥(炒黃色)
- 性味甘平,炒後增強其健脾益氣、固腸止瀉之效。古代認為山藥「澀能固脫」,炒黃後更入脾經,補而不滯,尤適於久痢脾虛、腸道失攝之證。
- 含黏液質,可於腸道形成保護膜,減少刺激,符合「實腸」之名。
蓮肉(炒,去心)
- 蓮肉甘澀,炒製後澀腸止瀉力增,專治「久痢渙泄」(《本草綱目》)。去心可避苦寒之性,純取收澀之功。
- 兼具補脾作用,與山藥協同修復腸道運化功能。其澀性可吸附腸道穢濁,促進黏膜修復。
炒黃米
- 黃米即秫米或粟米,炒香後健脾和胃、吸附腸中濕濁。《食療本草》載其「止泄痢,厚腸胃」。
- 炒後焦香入脾,形成炭質吸附層,幫助收斂腸液;其穀氣能輕補中焦,輔助藥力吸收。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補澀並行:山藥補脾為君,蓮肉澀腸為臣,黃米佐助健脾兼吸附濕濁,三者均經炒製,性味溫和,專攻虛性久痢。
- 「實腸」之意:方名「實腸」非單純止瀉,而是通過補益脾氣、收斂腸液、修復腸道,達到「腸實則瀉自止」的目的。
- 服法深意:砂糖調服可緩和藥味,兼補能量;熱湯助藥力溫運;後以米湯漱口,既防糖膩傷胃,又能輕補胃氣,反映古代對久痢後調護的重視。
此方體現「滑者澀之」、「虛者補之」的治法,針對久痢津氣兩傷、腸道不固的核心病機,以平補收澀為主,契合傳統中醫「治痢久重在固脾腎」的理論。
傳統服藥法
乾山藥(炒黃色)1兩,好蓮肉(炒,去心)1兩,炒黃米1合。
上為細末。
用砂糖調熱湯,和勻前藥末,不乾不稀,漸漸調服,後用清米湯漱口,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實腸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青皮、陳皮、厚朴、蒼朮、訶子、砂仁。 主治:赤白痢。
實腸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乾山藥(炒黃色)1兩,好蓮肉(炒,去心)1兩,炒黃米1合。 主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
實腸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肉豆蔻1錢,訶子1錢,當歸1錢,厚朴1錢,龍骨1錢,陳皮2錢,甘草(炙)1錢。 主治:白痢。
實腸散, 出處:《直指》卷十三。 組成:川厚朴(制)1兩半,肉豆蔻1兩,訶子(炮)1兩,縮砂1兩,橘紅1兩,蒼朮(炒)1兩,茯苓1兩,木香半兩,甘草(炒)4錢。 主治:脾虛腸滑,泄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