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飯匙丸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心安神: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心安神、養心益腎的功效。飯匙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而蓮子可清心火,安神志,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益腎:蓮子同時具有健脾益腎的功效,可補脾益氣,固腎止瀉。飯匙丸中常含有其他滋補藥材,例如山藥、茯苓等,蓮子的加入可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飯匙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健脾補肺、滋腎益精的功效。飯匙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消化不良等症,山藥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提升藥效。
- 固腎止瀉: 山藥亦能滋補腎氣,固澀止瀉。飯匙丸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止瀉功效的中藥材,山藥的加入可增強固腎止瀉的作用,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飯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脾瀉」,即因脾胃虛弱或運化失職所致的慢性泄瀉。古代醫家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或濕熱內蘊,則水穀不化,下趨大腸而為瀉。飯匙丸以健脾固澀為核心,針對脾虛不攝或濕熱夾雜的泄瀉,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飯匙乾末(鍋焦)
- 性味功效:甘、平,具健脾消食、收澀止瀉之效。鍋焦為米飯焦化之物,質地燥澀,能吸附腸道水分,緩解泄瀉;其焦香之氣可醒脾開胃,促進消化。
- 原理:對應「脾虛濕盛」之病機,通過收斂水濕與健脾助運,改善腸道滑脫。
2. 蓮肉(去心)
- 性味功效:甘、澀、平,歸脾、腎經。蓮肉長於補脾止瀉、益腎固精,其澀性可固腸止瀉,甘味能補脾益氣。
- 原理:強化脾胃功能,兼能益腎以防久瀉傷腎,體現「崇土製水」思路。
3. 懷慶山藥(炒香)
- 性味功效:甘、平,為健脾補肺、固腎益精要藥。炒香後增強燥濕止瀉之力,兼顧氣陰雙補。
- 原理:山藥補脾肺之氣,助運化而斂瀉,與蓮肉協同鞏固中焦。
4. 配伍與加減
- 濕熱甚者:以青皮煎湯送服。青皮苦辛,能破氣化濕、疏肝和胃,針對濕熱阻滯氣機之證,防補藥壅滯。
- 脾虛者:以白朮湯送服。白朮健脾燥濕,助原方益氣固脫之力,專治中焦虛弱。
全方治療邏輯
此方以「健脾燥濕、固澀止瀉」為主軸:
- 標本兼治:飯匙乾末止瀉治標,蓮肉、山藥補脾治本,共奏收斂與補益之效。
- 動靜結合:鍋焦、蓮肉之澀配山藥之補,佐以青皮或白朮調節氣機,避免呆補留邪。
- 適應證拓展:除脾瀉外,推測亦可適用於慢性腸炎、消化不良屬脾虛濕蘊者。
全方體現「補而不滯、澀而不瘀」的配伍智慧,契合傳統中醫「脾主升清」的理論核心。
傳統服藥法
飯匙乾末1斤,(即做飯之鍋焦),蓮肉(去心)半斤,懷慶山藥(炒香)(各為末)半斤。
以飯匙末量取,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如濕熱甚者,每服100丸,加青皮煎湯送下,或以米飲送下;脾虛者,以白朮湯送下,空心、食遠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飯匙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飯匙乾末1斤(即做飯之鍋焦),蓮肉(去心)半斤,懷慶山藥(炒香)(各爲末)半斤。 主治:脾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