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散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去除體內過多水分,達到治療效果。
- 健脾和胃:茯苓同時具備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茯苓散中加入茯苓,可幫助脾胃吸收營養,改善消化不良,進一步促進利水滲濕。
因此,茯苓散中加入茯苓,不僅能利水滲濕,更能健脾和胃,從多方面促進疾病康復。
茯苓散中含有蓮子,主要原因在於其 清心安神 和 健脾止瀉 的功效。
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備 養心安神 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心煩、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蓮子也具有 健脾止瀉 的功效,可以緩解脾虛泄瀉、消化不良等問題。
茯苓散以茯苓為君藥,主治脾虛濕盛、心神不安等症,蓮子的加入則可以 增強藥效,達到 清心安神、健脾止瀉 的目的,從而更加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茯苓散中加入山藥,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茯苓利水消腫: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脾氣虛弱者易致水濕停滯,難以完全排出。山藥性平味甘,能補脾益氣,健脾固腎,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促進茯苓利水消腫的效果。
- 滋陰養腎,協調藥性: 茯苓偏於燥性,長期服用易傷陰。山藥具有滋陰補腎之效,可緩解茯苓的燥性,避免損傷脾腎,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茯苓散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補脾健胃之效: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固澀止瀉之效。與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相輔相成,增強方劑健脾益氣、固澀止瀉之效,尤其適用於脾虛泄瀉、食少便溏等症。
- 調和藥性: 糯米性溫,能緩和茯苓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而損傷脾胃陽氣,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同時,糯米也起到固澀的作用,有助於減少藥物的流失,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蓮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攻「脾胃病」,屬健脾益氣、調和脾胃之方劑。古代醫家多用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之食少倦怠、泄瀉便溏等症,尤其適合長年勞倦或飲食不節損傷中焦者。其劑型為散劑,以「滾水調糖」送服,既助藥力溶解,亦藉甘味入脾,增強補益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茯苓(君藥)
- 去皮切碎、麵裹蒸製後去燥性,留其甘淡滲濕之效,專走脾胃。
- 主「健脾安神,利水滲濕」,針對脾虛濕困之核心病機,既補虛又祛濕,避免呆補生滯。
蓮肉(臣藥)
- 去皮心(去苦寒之性),留其甘平之質,功在「補脾止瀉,益腎固精」。
- 輔茯苓增強健脾之力,兼能澀腸止瀉,對脾虛久瀉尤宜。
乾山藥(臣藥)
- 甘平質潤,為「平補三焦」之品,然此方取其「益氣養陰,補脾肺腎」之功,佐茯苓、蓮肉共固中焦。
- 尤妙在「炒熟為末」,增強溫脾止瀉之性。
炒糯米(佐使藥)
- 糯米炒製後性溫而香燥,善「溫中益氣」,助前三藥補脾之餘,兼能緩解虛寒性泄瀉。
- 其黏滯之性經炒製減弱,反增健運之效。
配伍邏輯
全方以「甘淡平補」為軸心,四藥皆入脾胃經,形成「補而不滯、燥而不熱」之配伍:
- 攻補兼施:茯苓滲濕以瀉助補,蓮肉、山藥固澀以防正氣流失。
- 動靜相宜:糯米炒製後溫通,平衡蓮肉、山藥之靜補,促進吸收。
- 劑型設計:散劑配糖水送服,契合「脾喜燥惡濕,喜甘惡苦」之性,增強藥效直達中焦。
此方體現古代「藥食同源」思維,從脾胃生理特性入手,通過食材炮製轉化藥性,適宜長期調理慢性虛損,然須辨證屬「脾虛濕輕」者方宜。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皮,切碎,用面裹,蒸熟去面,曬乾為細末)1斤,蓮肉(去皮心,為末)4兩,乾山藥(為末)4兩,糯米1升半(炒熟為末)。
和勻。
每服半合,空心或食前取滾水調入白砂糖2-3茶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茯蓮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白茯苓(去皮,切碎,用面裹,蒸熟去面,曬乾爲細末)1斤,蓮肉(去皮心,爲末)4兩,乾山藥(爲末)4兩,糯米1升半(炒熟爲末)。 主治:脾胃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