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疳扶脾散
XIAO GAN FU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扶脾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脾主運化水濕,消疳扶脾散用於治療小兒疳積,其病機多為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導致水濕停滯,而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解疳積。
二、寧心安神:茯苓亦具寧心安神之效。小兒疳積多伴有精神萎靡、心神不安等症狀,茯苓可安神定志,改善小兒睡眠,增強食慾,有利於恢復體力,促進康復。
消疳扶脾散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肺滋腎的功效。兒童疳積往往伴隨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山藥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營養吸收,從根本上解決疳積問題。
二、補脾益腎:山藥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物質,能為兒童提供充足的營養,同時也能補益脾腎,促進兒童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減少患病機率。
消疳扶脾散中加入蓮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腎: 蓮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補脾止瀉,益腎固精,對於脾虛泄瀉、腎虛滑精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消疳扶脾散主治小兒疳積,而疳積多與脾虛、腎虛相關,蓮子有助於補益脾腎,從根本上改善疳積。
二、 清熱安神: 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及維生素B羣等營養成分,能清心安神,對於因脾虛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疳扶脾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面黃肌瘦,洩瀉便溏」,屬中醫「疳證」範疇,多因小兒脾胃運化失職,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水穀精微不布,進一步引發形體消瘦、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其病機核心為「脾虛夾濕」,故治療須以健脾益氣、化濕消積為原則。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健脾益氣為本
- 茯苓(20兩)、淮山藥(20兩):兩者共為君藥,茯苓健脾滲濕,淮山藥補脾益肺固腎,二者相須為用,既補脾虛,又防濕濁內停。
- 炒扁豆(10兩)、炒福參(5兩):扁豆健脾化濕,福參(或指黨參)補中益氣,助君藥強化補脾之力,針對脾胃氣虛之核心。
化濕止瀉為輔
- 炒薏米(10兩)、芡實(10兩):薏米利濕健脾,芡實固腎澀腸,二者合用可止瀉並祛除內濕,改善「便溏洩瀉」。
- 炒蓮子(10兩):補脾止瀉,兼養心安神,針對小兒脾虛易驚之特點。
消食導滯為佐
- 炒麥芽(5兩)、炒谷芽(5兩)、炒內金(5兩):麥芽消穀食,谷芽助米麵消化,雞內金化積滯,三藥協同消導食積,解決「飲食減少」之標證。
粳米粉為使
- 粳米甘平,既能和中助藥力吸收,又可作為散劑基質,適合小兒服用。
全方配伍特點
本方以「補消兼施」為綱:
- 補勝於消:重用茯苓、山藥、扁豆等補脾藥,佔總量七成,強調固本。
- 輕量消導:麥芽、谷芽、內金用量較小,避免克伐正氣,符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
- 兼顧濕、積:透過薏米、芡實、蓮子處理濕濁,結合消食藥疏通中焦,體現「扶脾不助滯」的用藥智慧。
總結
此方針對小兒「脾虛濕困夾積」之疳證,透過健脾、化濕、消積三法並行,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得充、泄瀉得止,適用於慢性消化不良伴營養不良者,體現中醫「治病求本」與「標本兼顧」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茯苓20兩,淮山藥20兩,芡實10兩,炒麥芽5兩,炒蓮子10兩,炒谷芽5兩,炒扁豆10兩,炒薏米10兩,炒內金5兩,炒福參5兩。
上為細末,和粳米粉為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盲目服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 本方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扶脾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福州方)。 組成:茯苓20兩,淮山藥20兩,芡實10兩,炒麥芽5兩,炒蓮子10兩,炒谷芽5兩,炒扁豆10兩,炒薏米10兩,炒內金5兩,炒福參5兩。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面黃肌瘦,泄瀉便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