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糯米糊方劑中以糯米為主要成分,乃因其具有多種功效,適合於多種病症。
1. 溫和補脾胃:糯米性溫和,具健脾益氣之效,可溫補脾胃,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固澀止瀉:糯米有收斂止瀉作用,可治療脾虛洩瀉、久瀉不止等症。
糯米糊性質溫和,適合多數人羣食用,且易於消化吸收,是傳統中藥方劑中常用藥材之一。
糯米糊中加入山藥,乃取其健脾益氣、補腎固精之效。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滋陰補腎、健脾益氣之效。糯米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暖胃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補益氣血,達到健脾益氣、固精止瀉之目的。
此外,山藥富含黏液蛋白,可增強糯米糊的粘稠度,更易於消化吸收,也更利於脾胃的調理。
主治功效
糯米糊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
糯米糊本身並非一個獨立的方劑,而是在眾多方劑中作為丸劑的賦形劑使用。然而,從這些古方中可以歸納出糯米糊與其他藥物配伍後所產生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從古文記載來看,以糯米糊為基底的丸劑主治功效廣泛,涵蓋多個方面:
- 補虛損、益氣血:如《本草綱目》中的「二至丸」,以及《驗方新編》中的「祕元丹」,均用於治療虛損、精血不足等症狀。其中「二至丸」更明確指出可「壯筋骨」、「去風濕」。
- 溫陽散寒:如《類證治裁》中的「靈砂丹」、「麝香丸」及「捉虎丹」,分別用於治療氣衝、風氣、走注等病症,這些病症多與寒邪侵襲有關。
- 止瀉痢、固下焦:《仁齋直指方論》中的「赤石脂禹餘糧湯」明確指出用於治療瀉痢,並能「固其下焦」。此外,「家韭子丸」也可用於治療陽氣衰敗、白濁遺精等下焦虛寒症狀。
- 消渴、疳痢:《聖濟總錄》中記載的「苦參丸」用於治療「久消渴,飲水不絕」,「丁香散」則用於治療「小兒久疳痢」。
- 腰痛:《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到「神麯酒」可治「腰痛不能轉側」。
- 癰疽、外傷:《仁齋直指方論》中的「紅內消散」可用於治療癰疽內蘊熱、外發熱,「硃砂、雄黃功能醫五毒、攻瘍中物也」。
- 婦科疾病:《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方劑用於治療「室女白帶,因衝任虛寒者」。《証治準繩‧女科》中的方劑則含有多種婦科常用藥,可能用於調經、補益等。
治療原理
糯米本身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溫中止瀉、滋陰養血、強身壯骨的功效,製成糯米糊後,其性質更為柔和,易於消化吸收,並可增強丸劑的黏合性。在與其他藥物配伍時,糯米糊主要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 調和藥性:糯米糊性質溫和,可以調和一些藥性較為峻烈的藥物,減輕其對胃腸道的刺激。
- 增強藥效:糯米糊的補益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補虛扶正的功效,特別是在治療虛損性疾病時。
- 固澀止瀉:糯米糊本身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與具有收澀止瀉功效的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止瀉效果。
- 緩釋藥物:糯米糊製成的丸劑在體內崩解緩慢,可以使藥物緩慢釋放,延長藥效,減少服藥次數。
綜上所述,以糯米糊為基底的丸劑,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主要依賴於所配伍的藥物。糯米糊在其中主要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固澀止瀉和緩釋藥物的作用。通過與不同藥物配伍,可以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糯米1升(水浸1宿,慢火炒乾),山藥1兩。
滋補。
上為末。
每半鐘加砂糖2匙,胡椒末少許,早晨極滾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糯米糊, 出處:《醫學入門》卷三。 組成:糯米1升(水浸1宿,慢火炒乾),山藥1兩。 主治:滋補。主治: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