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泄瀉經驗方
XIE XIE JING Y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泄瀉經驗方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止瀉之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入侵導致的泄瀉,糯米能溫中散寒,固澀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 健脾益氣:糯米富含澱粉,易於消化吸收,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消化功能。泄瀉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糯米能健脾益氣,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有助於止瀉。
總之,泄瀉經驗方中加入糯米,旨在發揮其收斂止瀉和健脾益氣的功效,從多方面緩解泄瀉症狀,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泄瀉經驗方」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止瀉: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固腎澀精、補肺止咳之效。泄瀉常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山藥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目的。
2. 固澀止瀉:山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固澀腸胃,減少腸道水分流失,起到止瀉作用。此外,山藥還能補腎固精,對於因腎虛所致的泄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山藥在「泄瀉經驗方」中發揮健脾止瀉、固澀止瀉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泄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為「泄瀉經驗方」,主治「洩瀉,飲食少進」,意指用於長期腹瀉、消化功能減弱、食慾不振之症。古代醫家認為,久瀉可傷脾胃之氣,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進一步影響腎精充養。方中特別提到「精寒不孕者,亦孕之」,暗示此方不僅止瀉,更能通過健脾補腎,改善因脾腎虛寒引起的不孕問題,屬標本兼治之法。
組成與治療邏輯解析
糯米(炒熟)
- 糯米性甘温,炒後更增澀性,傳統用於「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其炒製後澀腸作用增強,能吸附腸道水分,緩解瀉泄;同時提供能量,改善「飲食少進」的虛弱狀態。
- 現代推論:炒糯米可能含焦化物質,能輕微收斂腸黏膜,減少腸道過度蠕動。
懷山藥(炒)
- 山藥甘平,炒後偏温,健脾益肺、固腎益精。其補脾作用可助糯米恢復中焦運化,而益腎功效則對應「精寒不孕」之病機,符合「久瀉及腎」的理論。
- 現代推論:山藥多醣體可調節腸道菌群,黏液質或有保護消化道黏膜之效,與糯米協同修復腸道。
川椒末(少量)
- 川椒辛熱,能温中散寒、醒脾開胃。少量加入可拮抗糯米、山藥的滋膩性,促進吸收,並針對腹瀉可能的「中焦虛寒」病機。
- 現代推論:花椒揮發油或可輕微刺激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慾。
白糖
- 白糖甘緩,既能調味,亦可緩急止痛(如《本草綱目》載其「潤肺和中」),輔助改善長期腹瀉後的體虛津傷。
整體方義
此方以「健脾澀腸」為核心,結合「温腎暖中」之邏輯:
- 止瀉機制:炒糯米固澀直接治標,山藥補脾間接治本。
- 助孕原理:通過補脾益腎(山藥+川椒),改善「精寒」體質,符合中醫「脾為後天、腎為先天」的相互滋生理論。
- 服用方法:晨起空腹食用,取其吸收充分;滾湯沖服助藥力溫行,符合「虛寒當温補」的治法。
潛在應用延伸
從組成推測,此方可能適用於:
- 慢性腸炎屬脾腎兩虛者(瀉下清稀、遇冷加重)。
- 病後體弱、消化功能遲緩者(非急性感染性腹瀉)。
- 輕度宮寒不孕伴隨消化障礙者(需辨證為虛寒證型)。
總結
此方體現「藥食同源」思維,以平補為長,溫而不燥,適宜久服。其設計兼顧標本,從脾胃入手調補根本,反映古代醫家對慢性泄瀉的整體調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糯米1升(水浸1宿,瀝乾,慢火炒,令極熟),懷山藥1兩(炒)。
滋補。
上為細末。和勻。
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白糖2匙,川椒末少許,將極滾湯調食。
久服之,其有精寒不孕者,亦孕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泄瀉經驗方,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七。 組成:糯米1升(水浸1宿,瀝乾,慢火炒,令極熟),懷山藥1兩(炒)。 主治:滋補。主治:泄瀉,飲食少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