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實脾丸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氣、固腎益精的功效。實脾丸主治脾虛氣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山藥的健脾益氣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進而改善脾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二、滋陰補虛:山藥亦能滋陰補虛,對於脾虛兼有陰虛的患者,山藥能起到滋陰補虛,緩解虛熱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機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實脾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婦人大全良方》,主治「婦人白帶」。古代醫家認為,白帶多因脾虛濕盛、帶脈失約所致。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則水濕下注,形成帶下。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炒黃後更增健脾止瀉之力;粳米甘平,補中益氣。二者相伍,旨在「實脾」以絕濕濁之源,符合「治帶先治脾」的傳統理念。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君藥:乾山藥(炒黃)
- 炒黃增強健脾燥濕之性,山藥本質滋脾陰而固澀,炒後兼能溫運脾陽,雙向調節。
- 重用1斤,突出「補脾固本」之效,直接針對脾虛帶下之病機。
佐使:炒粳米
- 一半研末與山藥協力補脾,另一半製糊為丸,取其甘緩之性,助藥力持久釋放。
- 米湯送服,既可護胃,又借穀氣滋養後天之本,強化健脾益氣之功。
邏輯推衍與可能功效
- 培土勝濕:脾虛則濕聚,此方以山藥、粳米共建中焦土氣,使水濕得運,帶下自止。
- 固攝止帶:山藥炒後澀性顯著,能固束帶脈,與粳米協同收斂下焦滑脫。
- 簡方深意:全方僅兩味,卻暗合「補而不滯、燥而不傷」之法,符合古代「單捷效專」的用藥思維。
此方體現古人「病機為本、藥性為用」的智慧,從脾胃入手調理帶下,可視為「虛證帶下」的基礎方。後世若遇兼寒者可加炮薑,兼氣陷者佐升麻,皆由此方延伸。
傳統服藥法
乾山藥1斤(炒黃色)。
上為末。
炒粳米2升,一半為糊丸,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實脾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五。 組成:乾山藥1斤(炒黃色)。 主治:婦人白帶。
實脾丸, 出處:《一盤珠》卷三。 組成:白朮、附子、乾薑、白茯苓、木瓜、廣木香、草果仁、川厚朴、檳榔各等分。 主治:脾虛發腫。
實脾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人參(去蘆)半兩,白朮(炒)半兩,縮砂仁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麥糵半兩(炒),神曲3錢(炒),半夏曲3錢,藿香3錢(去土)。 主治:小兒脾虛,不美飲食;兼治乳食不消,黃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