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藥散
SHAN Y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藥散」方劑中包含山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 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山藥散中常配伍其他滋陰補腎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等,以增強滋陰補腎的效果,適用於腎陰不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
- 健脾益氣: 山藥亦能健脾益氣,補脾胃之虛。山藥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益氣藥材,如黨參、白朮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適用於脾虛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總而言之,山藥在「山藥散」中扮演著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配伍,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藥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未食先嘔」「噤口痢」等症,皆與脾胃虛損、中焦氣機逆亂相關:
- 心腹虛脹: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滯於中焦而致脹滿。
- 手足厥逆:中陽不足,無以溫煦四肢,反映體內陰陽失和(非單純寒盛,乃虛寒夾氣逆)。
- 未食先嘔/不思飲食:胃氣虛弱,兼有濕濁或寒邪上逆,致噁心拒食,甚則「噤口痢」(痢疾而無法進食)。
- 苦寒之劑多所傷:提示此證屬誤治或過服寒藥,進一步損傷脾陽,需溫補兼調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僅山藥一味(半生半炒),其配伍與炮製深具巧思:
- 生山藥(性平味甘,質潤):
- 補脾陰:潤養脾胃之陰,緩解苦寒藥過服導致的陰傷。
- 固腸止瀉:適用於噤口痢之腸滑不固,且滋陰不助濕。
- 炒山藥(性轉微溫,增效健脾):
- 健脾益氣:加強溫補中焦之力,助運化而消虛脹。
- 和胃降逆:炒後質輕上行之性減,反增沉降之效,可緩嘔逆。
半生半炒之妙用:
- 雙向調節:生者偏養陰,炒者偏補氣,共奏「陰陽並調」之效,契合「虛脹」「厥逆」等寒熱錯雜之病機。
- 動靜相兼:生者滑潤流通防滯氣,炒者溫固守中防泄瀉,尤適「虛中夾滯」之證。
- 米飲送服:借穀氣助藥力入脾胃,強化補益之效。
總治則:
透過山藥「平補脾胃」的特性,以生炒異製調和陰陽,既修復苦寒所傷,又恢復中焦升降之職,使氣機得順、虛脹自消,嘔痢得止。此方簡而專,體現「藥專力宏」的古代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山藥(半生半炒)。
上為末。
每服2錢,米飲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藥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二十七引《普濟方》。 組成:山藥(半生半炒)。 主治: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思飲食。噤口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