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散

TONG G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千金要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大腸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肝經 12%
膽經 12%
脾經 12%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關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辛溫解表,通鼻竅: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利鼻竅的作用。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鼻塞、流清涕等症狀,細辛能溫經散寒,通暢鼻竅,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配伍增效: 通關散中其他藥材如荊芥、防風等,也具有解表散寒之效。細辛與之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的力度,並能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通關散中加入皁莢,是基於其潤腸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

皁莢味甘、苦,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其含有皁苷等成分,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並能消食化積,解除腸胃積滯。

通關散主要用於治療便祕、腹脹、食積、積滯等症狀,而皁莢的潤腸通便和消積化滯作用,正好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通利大便、消食化積的目標。

主治功效


通關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通關散,一方多用,其主治功效廣泛,在眾多中醫典籍中被反覆提及,主要應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風、喉痛、牙痛、鼻病、失音、膈氣等多種病症。

主治功效

綜合各典籍記載,通關散的主治功效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 中風急救: 通關散是中風急救的要藥,尤其針對中風痰厥、牙關緊閉、昏迷不省等症狀。《類證治裁》明確指出「凡初中,先用通關散吹鼻,有嚏可治,無嚏多死」,可見其在中風急救中的重要地位。《世醫得效方》亦載:「中風昏悶,先須通關散,探鼻令噴嚏,次以蘇合香丸行其氣」。其主要功效是開竅醒神、通關利氣。
  2. 傷寒:《太平聖惠方》中多次提及通關散用於治療傷寒,如「治傷寒三日不得汗,四肢不利」、「治傷寒六日,脈沉細不足者」,說明通關散具有發汗解表、通利四肢的功效。
  3. 頭風:《楊氏家藏方》指出通關散可治「偏正頭風」;《奇效良方》則謂其能治「八般頭風」;《仁齋直指方論》亦提及「頭風門消風散加細辛也可通關」。可見通關散對於頭風證有良好的療效,其作用機理可能是疏風散邪、通絡止痛。
  4. 鼻病:《聖濟總錄》和《奇效良方》均載通關散可治「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鼻流清涕、多嚏」等症狀,說明通關散具有通利鼻竅、宣肺止涕的作用。
  5. 喉痛、牙痛:《滇南本草》和《本草綱目》提及通關散(或其相關方劑)可用於治療喉痛、牙痛,顯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6. 失音:《奇效良方》記載通關散可治「失音不能言」、「中風失音並一切風疾」、「感風不能語」,提示其具有開音利喉的作用。
  7. 膈氣:《博濟方》載通關散可治「五膈氣,噎塞妨悶,遍身虛腫,涕唾稠濁,不下飲食」,說明通關散具有理氣化痰、消腫利水的功效。
  8. 口眼喎斜:《本草綱目》中記載通關散可治「口眼喎斜」,其作用機理可能是祛風通絡。
  9. 其他:《蘇沈良方》提及通關散可用於治療偏風、攣縮等症,並可與牛黃、麝香等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治療原理

通關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風、痰、瘀」理論。其組成藥物多具有辛散、溫通、化痰、活血等功效,通過多種途徑發揮治療作用:

  1. 開竅醒神: 通關散常以吹鼻的方式給藥,其辛香走竄之性可刺激鼻竅,開竅醒神,促進中風患者的意識恢復。《類證治裁》所謂「有嚏可治」,即是通過噴嚏反射來判斷患者的病情輕重和預後。
  2. 祛風散邪: 方中細辛、防風、薄荷、羌活、白芷、川芎等藥物均具有辛散之性,可發散風寒、疏風通絡,對於風邪引起的頭痛、身痛、口眼喎斜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3. 化痰通絡: 皂莢、南星、半夏、白殭蠶等藥物具有化痰之功,可清除經絡中的痰濁,恢復氣血運行。對於中風痰厥、失音、膈氣等症狀,通關散可通過化痰通絡來達到治療目的。
  4. 活血通經: 方中川芎、當歸等藥物具有活血通經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對於中風後遺症、肢體麻木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5. 清熱解毒: 方中黃芩、黃連、梔子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熱毒壅盛引起的喉痛、牙痛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總結

通關散是一首應用廣泛、功效卓著的古方。其治療範圍涵蓋中風、傷寒、頭風、鼻病、喉痛、牙痛、失音、膈氣等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風、痰、瘀」理論,通過開竅醒神、祛風散邪、化痰通絡、活血通經、清熱解毒等多種途徑發揮治療作用。

通關散組成藥物:

  • 細辛: 發散風寒,止痛消腫。
  • 皁莢: 清熱解毒,潤燥化痰。

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看,細辛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具有鎮痛、抗炎、抗驚厥等作用;皁莢的主要成分為皁苷,具有祛痰、抗炎、抗菌等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通關散的開竅醒神、祛風化痰之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籍記載的通關散組成和用法有所差異,例如:

  • 《世醫得效方》中的通關散組成包括細辛、薄荷葉、牙皁、雄黃。
  • 《奇效良方》中則有白殭蠶、羌活、麝香組成的通關散。
  • 《太平聖惠方》中的通關散組成則更為複雜,包括吳茱萸、羌活、附子、芎藭、五加皮、桂心、防風、麻黃、旋覆花、甘草等。

這些差異反映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選擇合適的方劑和藥物,並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脫證、熱閉證不宜使用,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及癲病等所致昏厥亦不宜使用。孕婦忌用。
  • 本品為急救治標之劑,只可暫用,中病即止。
  • 使用本品以取嚏為度,用量不宜過多,以防吸人氣管。中風痰厥,牙關緊閉,昏迷不省。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腦中風小兒驚巒排尿困難乳腺炎鼻塞尿道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慢性鼻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

相同名稱方劑


通關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七引《箧中秘寶方》。 組成:生烏頭、青礬各等分。 主治:口眼歪斜。

通關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盆消、甘草、蒲黃、白僵蠶、青黛各等分(并生用)。 主治:一切咽喉危急症。

通關散, 出處:《串雅補》卷二。 組成:牙皂3錢,巴豆仁21粒大,枳殼1個(去瓤子皮膜)。 主治:關隔不通,翻胃噎膈。

通關散,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細辛10兩,苦參4兩,豬牙皂20兩,薄荷(去梗)4兩。 主治:開竅取嚏。主治:中風痰厥,牙關緊閉,昏迷不省。

通關散,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白芍5錢,茯苓3錢,甘草3分,枳殼3分,神曲3分,白豆蔻1枚,川芎2錢,生薑汁半合,柴胡1錢。 主治:關格。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睛紅赤,目珠暴露,而脅脹滿,氣逆拂抑者。

通關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麥糵3錢,馬兜鈴3錢,訶子1枚,芫花3錢(漿水浸,微炒),朱砂1錢,白丁香3錢,黃丹1錢,硼砂2錢(飛,去砂石),白礬1錢,鉛白霜1錢。 主治:五膈氣,噎塞妨悶,遍身虛腫,涕唾稠濁,不下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