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癥囊

導癥囊

DAO ZHENG N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重慶堂随筆》卷上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2%
心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胃經 6%
心包經 6%
膀胱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6%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癥囊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癥瘕疼痛,花椒可起到溫散寒邪、舒筋活絡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2. 活血化瘀消癥:花椒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加速癥瘕的消散。此外,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癥瘕的消退。

導癥囊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有效治療積滯停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癥狀。導癥囊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積食、食積不化等病症,皁莢的消積化滯作用能幫助孩子排泄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2. 引藥入腸: 皁莢的皁苷成分具有潤滑腸道、促進排泄的作用,可作為引藥入腸的藥物,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導癥囊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藥物,皁莢的存在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到達腸道,發揮其治療作用。

導癥囊方中加入細辛,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導癥囊主治癥瘕積聚,多由寒凝氣滯所致,細辛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有助於癥瘕消散。
  2. 溫陽化氣: 細辛溫陽化氣,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瘀的狀態,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使癥瘕消散,恢復氣血流通。

綜上所述,細辛在導癥囊中起到溫經散寒、止痛化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癥瘕積聚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癥囊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血因寒阻,凝結成癥」,意指女性因寒邪侵入、血行不暢而導致的瘀血積聚病症。在古代中醫理論中,「癥」指固定不移、按之有形可觸的硬塊,多屬血分病變,常見於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解析

  1. 川椒(一兩)

    •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
    • 功效:溫中散寒,除濕止痛
    • 方中作用:以其辛熱之性溫通經脈,破除寒凝血瘀,帶動全方溫通之力
  2. 皂角(一兩)

    • 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 功效:通竅開閉,祛痰通絡
    • 方中作用:其辛烈之性可破結逐瘀,通暢血脈,促使癥塊分解
  3. 細辛(一兩五錢)

    • 性味辛溫,歸心、肺、腎經
    •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方中作用:加強溫通血脈之力,其辛香走竄之性助藥力直達病灶

組成邏輯推理

此方以溫通破結為核心治療思路:

  • 三藥皆屬辛溫之品,形成強大的溫通力道
  • 川椒為主力,溫散寒凝;皂角為突破,破瘀散結;細辛為引導,深入血分
  • 通過局部用藥(陰道納藥)直達病所,溫化寒瘀

可能功效機制

  1. 局部溫熱效應:三藥合用產生強烈溫熱刺激,促進盆腔血液循環
  2. 化瘀散結作用:藥物成分可能直接作用於子宮及附件組織,促使瘀血分解
  3. 通經活絡:改善子宮與周圍組織的營養供應,促使病變組織代謝更新

用法特點

  • 三角囊劑型:符合女性生殖道解剖結構,利於藥物停留與吸收
  • 時機控制:隨排便取出,避免長時間刺激
  • 後續處理:溫湯沖洗有助於殘留瘀血排出,加強清潔
  • 禁忌期:三日禁房事以確保治療效果,防止感染或復發

此方體現了中醫傳統外治法中「溫通化瘀」的治療策略,針對寒凝血瘀型的婦科癥積有其獨特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川椒1兩,皂角1兩,細辛1兩5錢。
上為末。
以三角囊大如指者,長2寸,盛藥納入陰戶內,欲便則出之,便已再細。癥化惡血而下,以溫湯洗之。
三日勿近男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導癥囊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導癥囊, 出處:《重慶堂随筆》卷上。 組成:川椒1兩,皂角1兩,細辛1兩5錢。 主治:婦人血因寒阻,凝結成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