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膏

寒水石膏

HAN SHUI S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4%
肺經 13%
腎經 10%
心經 10%
肝經 9%
大腸經 6%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膀胱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水石膏方劑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止痛的功效。與石膏搭配,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針對熱盛火旺、發熱煩躁、口渴咽乾、神志不清等症狀,能起到明顯的緩解作用。
  2. 滋陰潤燥: 寒水石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與石膏搭配,不僅能清熱瀉火,更能滋陰潤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與寒水石膏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力,適用於熱毒熾盛,內熱壅盛所致的各種炎症。

二、引藥下行,通利水道:芒硝具有引藥下行,通利水道的作用,可以將寒水石膏等藥物引導至下焦,並促進水液代謝,利尿消腫,從而達到治療熱毒壅盛,水腫疼痛等症的功效。

寒水石膏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蕩滌腸胃: 寒水石膏方主治熱證,大黃性寒,能瀉熱通便,清熱瀉火,蕩滌腸胃,與寒水石膏、石膏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效。

2. 推動藥力,加速療效: 大黃味苦,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作用,進而加速療效,同時亦可避免藥物滯留腸胃,減輕副作用。

寒水石膏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白蘞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可配合寒水石膏中的石膏、知母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效果,適用於熱毒壅盛、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熱病。
  2. 和胃降逆,止嘔止瀉: 白蘞還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止瀉的功效,可以緩解寒水石膏可能帶來的胃寒、腹瀉等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患者的恢復。

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1. 調和寒涼之性: 寒水石膏性寒涼,可清熱瀉火,但過寒易傷脾胃。木香性溫,可溫中和胃,平衡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提高藥效。
  2. 理氣止痛: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寒水石膏清熱瀉火後可能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增強療效。

因此,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木香,既可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趨於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寒水石膏方中包含附子,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寒水石膏方主治熱盛傷津,證見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數等。附子性熱,可溫陽散寒,看似與寒水石膏的清熱解毒作用相悖。然而,附子在此處並非用於溫陽,而是以其回陽救逆之功,防止石膏寒涼之性過度損傷陽氣,導致寒熱錯雜,加重病情。

因此,附子的加入並非單純的“解毒”,而是爲了平衡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全面,體現了中醫方劑的整體性和辯證性。

寒水石膏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寒水石膏方以清熱瀉火爲主,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輔助石膏清熱瀉火,並能解毒消腫,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
  2. 制約石膏寒涼之性: 石膏性寒,過於寒涼易傷脾胃,而黃連能起到制約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寒傷脾胃,使方劑更加平和,兼顧清熱瀉火與保護脾胃。

寒水石膏作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丁香這種藥材,主要是取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丁香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暖胃止痛、降逆止嘔,適用於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在寒水石膏中加入丁香,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整個方劑溫中散寒的作用,特別適合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此外,丁香還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對於因寒涼引起的腸胃炎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因此,當患者出現寒涼所致的胃腸不適時,使用包含丁香的寒水石膏,不僅可以快速緩解病徵,還能進一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療的目的。總體來說,丁香在寒水石膏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特點。

寒水石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燥濕止血。其中,榆白皮的加入是其特有之處。榆白皮,學名榆樹皮,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的功效。在寒水石膏的組閤中,榆白皮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榆白皮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降低體內熱邪,對於因熱而產生的各類病症,尤其是皮膚病變和熱毒引起的炎症,均有良好輔助療效。其次,榆白皮可利水消腫,對於體內水腫及小便不利的情況有明顯改善,有助於加強寒水石膏的整體療效。再次,榆白皮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提高方劑的協同效果,使整體治療更加全面有效。因此,榆白皮的加入不僅豐富了寒水石膏的藥理作用,還提升了其在臨牀中的適用範圍。

寒水石膏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在其組成中,莽草是常見的成分之一。莽草具有清熱涼血的特性,能有效消除體內的熱毒,特別是在熱邪侵犯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皮膚紅腫等。在與寒水石膏搭配時,莽草的作用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提升其對熱症的針對性。

此外,莽草的性味甘寒,不僅能緩和寒水石膏的寒性,同時增強其潤滑和清熱的功效,適合用於濕熱內蘊的病症。這種相輔相成的組合,不僅能加快病症的恢復,還能減少可能的副作用。如同中醫強調的“陰陽平衡”,寒水石膏和莽草的搭配正是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總之,莽草在寒水石膏的方劑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促進了整體療效的提升。

寒水石膏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有清熱利水、消腫排膿之效。寒水石膏方以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為主,赤小豆的加入可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幫助體內濕熱的排出。
  2. 解毒化瘀: 赤小豆亦有解毒化瘀之功,可協助寒水石膏方清熱解毒,並促進瘀血消散,加速病症的恢復。

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寒水石膏主治熱病,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防己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與寒水石膏的藥性相合,能加強其清熱利水之效,並協同解毒作用。
  2.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己亦具疏散風熱之效,可輔助寒水石膏治療風熱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症狀。同時,防己還可止痛止癢,對於熱毒引起的皮疹、瘙癢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防己的加入可以增強寒水石膏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作用,並輔助其疏散風熱、止痛止癢,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制伏石膏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石膏性寒,入肺經,善清熱降火,但寒涼過度易傷脾胃。半夏性溫,入脾經,能燥濕化痰,且具健脾和胃之效。將半夏配伍石膏,可中和石膏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適合於熱邪入裡,但兼有脾胃濕困之證。

2. 助石膏清熱解毒,增強療效:半夏雖性溫,但其味辛,能散風寒,並具解毒之功。配伍石膏,可增強石膏清熱解毒之效,且能驅散寒邪,使藥效更顯著。

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與寒水石膏中的石膏、知母等藥物相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對於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痛、舌紅苔黃等症狀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還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寒水石膏中的生地、麥冬等藥物相配伍,能起到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對於陰虛津傷、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療效。

寒水石膏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 寒水石膏性寒,苦燥,容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脾胃、緩和藥性的作用,可減輕寒水石膏對脾胃的損傷。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作用,與寒水石膏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清熱解毒、利溼退黃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水石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癰疽」,即背部或體表嚴重的化膿性感染(癰疽),其特徵為:

  1. 熱毒熾盛:病灶處色赤、腫痛劇烈,且熱毒性質猛烈,急速侵襲肌肉組織。
  2. 成膿階段:無論是「將成膿」(炎症期)或「已成膿」(化膿期),皆可應用。
  3. 風熱毒聚關節:亦適用於熱毒流注關節,導致局部紅腫熱痛、有化膿傾向者。

此方為外用貼敷劑,透過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止痛,達到「腫消為度」的治療目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1. 清熱瀉火解毒

    • 寒水石:性寒,主清熱瀉火,尤善解肌表熱毒,為方中君藥。
    • 黃連、玄參:苦寒清熱,涼血解毒,針對熱毒熾盛。
    • 川大黃:瀉火通便,使熱毒從二便分消,內外兼治。
  2. 消腫排膿散結

    • 白蘞、赤小豆、羊蹄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助膿液消散或排出。
    • 消石(芒硝):軟堅散結,促進局部腫塊化解。
  3. 活血止痛生肌

    • 木香、丁香:行氣活血,通滯止痛,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莽草:辛溫有毒,外用可祛風止痛,助消腫毒。
  4. 化痰祛濕通絡

    • 半夏、榆白皮、漢防己:化痰濕、通經絡,防濕熱膠結成膿。
    • 附子:少量反佐,辛熱通行,助藥力深入,並防寒藥冰伏邪氣。
  5. 調和藥性

    •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緩和刺激性。
    • 生蜜、地黃汁:製膏基底,潤膚生肌,兼增強清熱涼血之效。

(二)配伍特點與治療邏輯

  1. 標本兼治:以寒水石、黃連等清解熱毒治本;輔以消腫排膿、行氣活血藥治標。
  2. 寒溫並用:大隊寒涼藥中佐以附子、丁香等溫藥,既防過寒凝滯,又助氣血流通。
  3. 外治攻邪:透過局部貼敷,直接作用於病灶,迅速遏制熱毒蔓延,避免內服傷正。

三、現代可能的適應症
此方外用機制符合中醫「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原則,可對應現代以下病症:

  • 皮膚化膿性感染:如癤腫、蜂窩組織炎初期或化膿期。
  • 關節炎性病變: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屬熱毒蘊結者)。

:方中莽草、附子等有毒,需嚴格遵循外用劑量及製法。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2兩,羊蹄根1兩(銼),消石1兩,川大黃1兩,白蘞3分,木香3分,附子3分(去皮臍),黃連1兩(去須),丁香3分,榆白皮3分(銼),莽草3分,赤小豆1分,漢防己1兩,半夏3分,玄參1兩,甘草1兩(生銼)。
上為細散。
每用時以生蜜1合,地黃汁1合,旋成濃膏。攤於生絹上貼之,乾即再換。以腫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寒水石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但是寒水石膏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寒水石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寒水石2兩,羊蹄根1兩(銼),消石1兩,川大黃1兩,白蘞3分,木香3分,附子3分(去皮臍),黃連1兩(去須),丁香3分,榆白皮3分(銼),莽草3分,赤小豆1分,漢防己1兩,半夏3分,玄參1兩,甘草1兩(生銼)。 主治:發背癰疽,熱毒猛異攻肌肉,赤色腫痛不可忍,欲成膿及已成膿,並風熱毒在關節,欲結成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