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葛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紫葛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瘡瘍、口舌生瘡等症狀。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促進瘡瘍消退,減輕疼痛。
2. 推動藥力:大黃苦寒,入腸經,能瀉熱通便,並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有助於藥力更快地到達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
因此,紫葛散中加入大黃,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推動藥力,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
紫葛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與紫葛散中其他藥材如葛根、金銀花等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適用於濕熱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白蘞兼具疏散風熱、止咳化痰之效。與紫葛散中其他藥材如薄荷、桔梗等配合,可加強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於風熱犯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總而言之,白蘞在紫葛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療效。
紫葛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玄參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與紫葛散中其他藥物如紫草、生地等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適用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等證。
- 滋陰潤燥: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功,可緩解熱毒所致的津液虧損,改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與紫葛散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麥冬等共同作用,滋養陰液,促進機體恢復。
紫葛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並清除因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紫葛散主要針對外感熱毒、濕熱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可抑制體內熱毒所致的出血,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紫葛散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糜爛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止血止痛的作用。
紫葛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紫葛散主治麻疹初起,症見發熱、咳嗽、咽痛、疹出不暢等,升麻可清熱解毒,促進疹出,緩解疹癢,達到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療效。
- 升舉陽氣,利氣解毒: 升麻性輕揚,有升舉陽氣、利氣解毒的作用。麻疹初起,往往伴有氣機鬱滯,升麻能提升陽氣,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疹出順利,減輕病情。
紫葛散中加入榆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榆白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止渴生津之效。紫葛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濕疹、瘡瘍、帶下等症,榆白皮的清熱利濕作用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的效果。
- 收斂止癢:榆白皮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癢作用,能有效緩解濕疹、瘡瘍等症的瘙癢症狀。與紫葛、蒼朮等藥物搭配使用,可增強其止癢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紫葛散中加入木香,是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理氣止痛,疏肝解鬱,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胃脘脹痛、脅肋疼痛等,有顯著療效。
- 健脾和胃:木香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助於改善其體質。
因此,在紫葛散中加入木香,可起到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紫葛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紫葛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虛水腫等病症,赤小豆能協助利水滲濕,促進水液代謝,減輕水腫。
- 清熱解毒: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紫葛等藥材清熱解毒,消散濕熱,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赤小豆的加入既能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又能配合其他藥材清熱解毒,使紫葛散的功效更加全面。
紫葛散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紫葛散所治療的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抑制病邪的蔓延,同時也能燥濕止癢,緩解皮膚的瘙癢症狀。此外,黃連還能起到抑菌的作用,進一步控制病情的發展,達到治癒的效果。
主治功效
紫葛散主治功效分析
紫葛散的功效主要集中在治療癰腫、發背、產後柔風、產後中風腹痛以及婦人月水不通等症狀,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主治病症與分析:
癰腫及發背,有赤腫,熱痛不可忍。
- 病症描述: 癰腫和發背都是中醫的病名,指的是發生於體表、四肢、臟腑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各種炎症。症狀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嚴重時可能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
- 治療原理: 紫葛散中,大黃、白蘞、黃芩、黃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紅腫熱痛。赤小豆能利水滲溼,幫助排出體內毒素。這些藥物合用,可以針對癰腫發背的病機,達到消腫散結、清熱解毒的治療效果。
產後柔風,四肢不收,腹內拘急。
- 病症描述: 產後柔風是指產婦在分娩後,由於氣血虛弱、外感風邪而出現的肢體麻木、疼痛、活動不利等症狀。四肢不收指肢體無力,不能自如活動。腹內拘急則是指腹部疼痛、有緊繃感。
- 治療原理: 《聖濟總錄》中指出紫葛散可治產後柔風。雖然藥方不完整,但推測是以紫葛為主藥。結合方中升麻的疏風散熱功效,可以推斷紫葛散可能具有疏風散邪、通經活絡的作用,從而緩解產後柔風的症狀。
婦人月水不通,腹內有症塊,發來攻心腹,㽲刺疼痛,吃食全少,四肢羸瘦。
- 病症描述: 婦人月水不通指月經停止不行。腹內有症塊指腹部有腫塊,觸之可及。發來攻心腹,㽲刺疼痛指疼痛發作時,可放射至心腹部,呈刺痛樣。吃食全少指食慾減退,四肢羸瘦指身體消瘦,四肢無力。
- 治療原理: 針對此症,紫葛散的治療原理可能在於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但由於缺乏此方劑在治療婦人月水不通方面的完整藥物組成,無法進行詳細的藥理分析。
總結:
紫葛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風散邪等功效。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紅腫熱痛;通過疏風散邪的藥物來驅除外邪,緩解肢體疼痛。不同版本的紫葛散藥物組成略有差異,其主治病症也有所側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現有古文內容,並非對紫葛散所有功效的全面總結。由於不同醫家對紫葛散的應用有所不同,因此其具體功效還需結合具體的藥物組成和劑量來綜合判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觀察大便情況,以免出現腹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紫葛(去心)4兩,甘草(炙)半兩,羌活(去蘆頭)1兩。 主治:産後柔風。
紫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紫葛(銼)1兩,防風(去叉)1兩,羌活(去蘆頭)1兩,甘草(炙,銼)半兩,黃連(去須)半兩。 主治:柔風,四肢不收,腹內拘急,並婦人産後中風。
紫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紫葛3兩(銼),川大黃3兩(生用),白蘞3兩,玄參3兩,黃芩2兩,川升麻3兩,榆白皮2兩(銼),木香2兩,赤小豆3分,黃連3兩。 主治:消腫散毒。主治:癰腫及發背,有赤腫,熱痛不可忍。
紫葛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紫葛2分(銼),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桂心半兩,牛膝3分(去苗),京三棱3分(微煨,銼),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虻蟲1分(微炒黃,去翅足),蒲黃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木香半兩,牡丹3分,川芎3分,川大黃1兩(銼,微炒)。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腹內有癥塊,發來攻心腹,(疒丂)刺疼痛,吃食全少,四肢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