熁毒膏

熁毒膏

XIE D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2%
脾經 12%
大腸經 9%
三焦經 9%
腎經 6%
心經 6%
小腸經 6%
心包經 3%
膽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熁毒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對於熁毒膏所針對的熱毒瘡瘍,大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瀉火通便: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毒素,從而減輕瘡瘍的毒性,加速其癒合。

因此,大黃在熁毒膏中起著重要的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對於治療熱毒瘡瘍具有明顯的效果。

熁毒膏方中加入木香,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如傷口疼痛、潰瘍疼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燥濕止癢:木香還具燥濕止癢功效,能有效抑制傷口感染,防止傷口化膿,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熁毒膏中加入木香,可以起到行氣止痛、燥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傷口潰瘍等病症,促進傷口癒合。

熁毒膏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苦,歸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熁毒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引起的瘡瘍腫毒,玄參能清熱解毒,降低局部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
  2. 滋陰潤燥: 玄參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能緩解熱毒引起的津液耗損,保護局部組織免受進一步損傷,有助於瘡瘍的消退。

因此,玄參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滋陰潤燥,促進傷口癒合,是熁毒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熁毒膏中加入白蘞,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蘞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熁毒膏所針對的熱毒症狀,如瘡瘍腫毒、皮膚感染等。
  2. 活血化瘀: 白蘞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減輕炎症反應,使藥效更佳。

因此,白蘞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熁毒膏治療瘡瘍腫毒、皮膚感染等病症。

熁毒膏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射干性寒,味苦,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等。

二、利咽開音: 射干入肺經,能清肺熱,利咽喉,開音竅。對於因熱毒壅肺而致的聲音嘶啞、失音等症狀,射干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熁毒膏中加入射干,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利咽開音,幫助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等症狀。

熁毒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對於熁毒膏治療的癰腫瘡毒、熱毒熾盛等病症,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二、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患處,加強治療效果。同時,芒硝亦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消腫排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熁毒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針眼」(即麥粒腫),症狀為眼瞼局部紅腫、硬結、灼痛,伴隨異物摩擦感(碜澀)及腫痛。其功用推測為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急性炎症反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川大黃(3兩):苦寒,瀉火解毒、破積滯,外用能清熱消腫,針對熱毒蘊結之紅腫硬結。
    • 木香(1兩):辛溫,行氣止痛,助活血散結,緩解氣滯血瘀之腫痛。
    • 玄參(2兩):甘苦寒,清熱涼血、解毒散結,尤善消癰腫,助大黃清熱之力。
    • 白蘞(2兩):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外用可消腫排膿,防潰後久不斂。
    • 射乾(2兩):苦寒,清熱解毒、散血消腫,針對熱毒上攻之咽喉、目赤腫痛。
    • 川芒消(2兩):鹹苦寒,瀉熱軟堅,外用助大黃清熱散結,加速腫塊消散。
    • 雞子白:甘微寒,清熱解毒、收斂瘡瘍,作為賦形劑兼顧清潤護膚之效。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為主,解毒散結為輔:大黃、芒消為君,瀉火通滯;玄參、射乾為臣,增強解毒涼血之效。
    • 行氣活血,防涼遏瘀滯:木香辛溫行氣,避免寒涼藥過度凝滯氣血,促進局部循環。
    • 外治直達病所:全方為散調膏外敷,利用雞子白黏附滲透,使藥力直達眼瞼表淺病灶,迅速抑制熱毒腫痛。

三、推論可能的機理
此方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抗炎消腫:大黃、玄參等含醌類、皂苷成分,抑制局部發炎反應。
  • 軟堅散結:芒消滲透壓作用結合木香揮發油,促進組織液代謝,減輕硬結。
  • 局部抗菌:白蘞、射乾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針眼常見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總結
《熁毒膏》為外治熱毒型針眼的典型方劑,以清瀉局部火毒為核心,結合行氣、散結、潤膚之品,體現中醫「外病外治」與「清消並用」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3兩,木香1兩,玄參2兩,白蘞2兩,射乾2兩,川芒消2兩。
上為散,以雞子白調為膏。
貼熁眼瞼上,乾即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熁毒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要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如果出現過敏反應,要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熁毒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川大黃3兩,木香1兩,玄參2兩,白蘞2兩,射乾2兩,川芒消2兩。 主治:針眼,磣澀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