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玄參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其瀉火解毒之效。
玄參性寒,擅清熱解毒,但其力偏於滋陰,對於實熱證或熱毒蘊結者,單用玄參難以奏效。大黃苦寒,善於瀉熱通便,且能瀉火解毒,與玄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目的。
此外,大黃還能促進玄參藥效的發揮,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療效。
玄參散以「玄參」為名,自然以「玄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 藥性主治: 玄參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消腫之效。其性寒,能清瀉肺胃之熱,又能滋陰降火,故為本方之君藥,主治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
- 藥名指代: 方名「玄參散」直接以主要藥材「玄參」命名,表明此方以玄參為君藥,突出其藥效,亦方便辨認藥物組成。
玄參散中加入芒硝,主要考量其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軟堅散結、通便之功。其清熱瀉火之性,可與玄參、生地黃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芒硝的軟堅散結功效,也能幫助消除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此外,芒硝通便的作用也能緩解便祕,促進毒素排出,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總之,玄參散中加入芒硝,是為了加強其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效,並促進毒素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玄參散中包含白藥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藥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玄參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玄參、生地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白藥子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耗傷津液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與玄參散中滋陰潤燥的藥物如麥冬、沙參等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目的。
玄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玄參味苦寒,入心、肺、腎經,擅長清熱瀉火,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能調和藥性,緩解玄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導致腹痛泄瀉等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與玄參配伍,能增強玄參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並能緩解玄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主治功效
玄參散主治功效分析
玄參散,一方多用,根據不同藥物組成,其功效和主治也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玄參散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消腫散結為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癰疽瘡瘍、口舌生瘡等熱毒壅盛之證。
以下是根據古文內容總結出的玄參散的不同功效及治療原理:
1. 治療咽喉腫痛、懸癰腫痛
見於:《衛生寶鑒》、《普濟本事方》、《奇效良方》等
症狀: 咽喉腫痛、懸癰腫痛、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多以玄參、升麻、射干、大黃、甘草等為主藥。
- **玄參:**滋陰降火,解毒散結,善治咽喉腫痛。
- **升麻:**清熱解毒,透疹,升陽,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 **射干:**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為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
- **大黃:**瀉火通便,引火下行,加速毒素排出。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上述藥物合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有效緩解咽喉腫痛、懸癰腫痛等症狀。
2. 治療癰疽瘡瘍、發背焮腫
見於:《奇效良方》、《聖濟總錄》等
症狀: 癰疽瘡瘍、發背、紅腫熱痛、化膿、疼痛難忍、或伴有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常加入犀角、羚羊角、沉香、木香、黃耆等藥物。
- **犀角、羚羊角:**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之證。
- **沉香、木香:**行氣止痛,溫中散寒,有助於消散癰腫。
- **黃耆:**補氣升陽,託毒生肌,有助於癰疽的恢復。
此類玄參散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託裡排膿、行氣止痛等作用,促進癰疽瘡瘍的消散和癒合。
3. 治療口舌生瘡、齒齦爛痛
見於:《奇效良方》、《本草簡要方》、《外科集驗方》等
症狀: 口舌生瘡、疼痛、糜爛、齒齦紅腫疼痛等。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常加入黃芩、黃柏、梔子仁、前胡等藥物。
- **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治療濕熱證的要藥。
- **梔子仁:**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前胡:**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這些藥物與玄參、升麻等合用,可清熱解毒、瀉火消腫,有效治療口舌生瘡、齒齦爛痛等症狀。
4. 治療心脾壅熱、木舌腫脹
見於:《奇效良方》
症狀: 木舌(舌體腫脹,堅硬如木)、舌色紅絳、疼痛、心煩等。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以玄參、升麻、大黃、犀角、甘草為主。
- **犀角:**清熱涼血,解毒定驚,可瀉心火。
- **大黃:**瀉火通便,可引熱下行。
諸藥合用,清瀉心脾之火,消腫散結,治療心脾壅熱導致的木舌腫脹。
5. 治療上隔壅滯、風邪毒氣攻目
見於:《聖濟總錄》
症狀: 眼部紅腫疼痛,或有胬肉增生等。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通過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作用,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治療風邪毒氣引起的眼部疾病。
6. 託裡止渴,解熱煩渴
見於:《外科精義》
症狀: 瘡瘍潰後,正氣虛弱,口渴,煩熱等。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名為“託裡玄參散”,以玄參、人參、甘草、甘菊花等為主。
-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
- **甘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解毒。
此方通過補益正氣、清熱生津,達到託裡、止渴、解熱的目的。
7. 治療渴利後,經絡痞澀,營衛留結成癰疽
見於:《聖濟總錄》
症狀: 渴利後,身體虛弱,經絡不通,形成癰疽。
治療原理: 此類玄參散通過滋陰清熱、活血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氣血運行,促進癰疽的消散。
8. 其他
- 《辨證奇聞》提到玄參在“化石湯”中的應用,與熟地、茯苓、棗皮、苡仁、澤泄、麥冬等同用,治療砂石淋(泌尿系結石),其原理是利用玄參的散火氣作用,配合其他滋陰、利水、化石的藥物,達到消石的目的。
- 《外科大成》提到玄參在治療鼻衄(鼻出血)中的應用,認為其具有“散”的作用,與薄荷等同用,可清氣涼血,治療肺經血熱妄行導致的鼻出血。
總結
綜上所述,玄參散作為一首經典的方劑,其應用廣泛,療效顯著。不同醫家根據不同病證,對玄參散的組成進行了加減化裁,使其功效更加精準,主治更加明確。總體而言,玄參散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消腫散結為主要功效,通過對不同臟腑經絡的熱毒進行針對性治療,達到扶正祛邪、恢復機體平衡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玄參1兩半, 桔梗(去蘆頭)1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 羚羊角屑1兩, 赤芍藥1兩, 防風(去蘆頭)1兩, 黃芩1兩, 茺蔚子2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粗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臨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功能紊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玄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博濟》。 組成:川大黃半兩,玄參半兩,朴消半兩,白藥子半兩,甘草2分。 主治:傷寒汗後,餘熱未解。
玄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玄參2兩,川升麻2兩,獨活2兩,漢防己1兩,甘菊花1兩,連翹3兩,犀角屑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主治:蠐螬瘻,結核腫痛。
玄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玄參1兩,黃芩1兩,當歸1兩,赤芍藥1兩,麥門冬1兩(去心),犀角屑1兩,甘草1兩半(銼),遠志1兩(去心),生乾地黃1兩,赤茯苓1兩半,川升麻1兩半,人參1兩半(去蘆頭)。 主治:熱毒氣攻衝背上,初覺疼痛,煩悶,經月不瘥。
玄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玄參半兩,甘草半兩(生,銼),麥門冬3分(去心),前胡(去蘆頭)1兩,枳實(麸炒微黃)1兩,人參(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1兩,黃耆1兩,芎藭1兩,赤茯苓1兩,黃芩1兩,石膏2兩。 主治:癰腫始發,熱毒氣盛,寒熱心煩,四肢疼痛。
玄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玄參1兩,黃耆2兩(銼),露蜂房1兩(微炒),地榆3兩(銼),白蘞1兩,赤芍藥2兩,黃芩3兩,川升麻1兩,漏蘆1兩,桑根白皮2兩(銼),梔子仁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朴消3兩。 主治:發背潰後,膿血不止,漸漸瘡大,疼痛,身體壯熱。
玄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玄參3分,連翹3分,知母3分,當歸3分,雄黃3分(細研),牽牛子3分(微炒),黑豆3分(炒熟),黃芩3分,犀角屑3分,赤芍藥3分,石3分(泥裹燒半日,細研),地膽1分(以糯米拌炒,末黃爲度,去翅足),斑蝥1分(以糯米拌炒,米黃爲度,去頭翅足),空青3分(燒過細研),荏子3分(微炒)。 主治:散熱毒。主治:熱毒瘰癧,壅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