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鼢鼠土膏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健脾消食:木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消食之效。鼢鼠土膏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助其理氣化積,改善消化功能。
- 消腫止痛,抗菌消炎:木香具有消腫止痛、抗菌消炎之效。鼢鼠土膏方劑中,鼢鼠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功效,木香加入後可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鼢鼠土膏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鼢鼠土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熱等症,而大黃的清熱瀉下作用可有效解除積熱,促進排便,達到通便緩解症狀的效果。
- 引藥下行: 鼢鼠土膏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較為溫燥的藥材,大黃的寒涼之性可引導藥力下行,避免藥性偏燥,更利於藥效發揮。同時,大黃也能起到引導其他藥材向下排泄的作用,避免藥物停滯於體內,造成不良反應。
鼢鼠土膏方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鼢鼠土膏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白蘞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 利濕消腫: 白蘞亦有利濕消腫之效。鼢鼠土膏中常加入一些利濕藥材,白蘞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濕消腫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總而言之,白蘞在鼢鼠土膏方中發揮着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鼢鼠土膏方劑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之效。此藥能清解肺胃熱邪,並可降低體內燥熱,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症狀。
- 止血生肌: 寒水石還具止血生肌之功,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反應。對於一些因熱毒導致的皮膚潰瘍、瘡瘍等病症,寒水石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鼢鼠土膏」之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 眼疾疼痛:主治眼部劇痛,疼痛牽連耳部,甚至伴隨發熱,難以忍受。
- 時氣後遺症:因時行病(如溫病、疫病)過服補藥,導致突發性目盲,並伴兩鬢筋脈抽掣、頭痛、畏寒等症狀。
此方外敷,針對「脈掣」(筋脈牽掣)、熱痛之證,推測其病機為熱毒壅滯經絡,或補益過度導致氣血逆亂,上攻頭目。外治法直接作用於患處,透過清熱、活血、止痛以緩解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田中鼢鼠土(2升):
- 鼢鼠土為鼢鼠洞穴周邊的土壤,傳統認為具有解毒散結、收斂止痛之效。其性可能偏涼,能吸附熱毒,緩解局部腫痛。
- 青木香(1兩):
- 辛香行氣、止痛消腫,可疏通經絡鬱滯,改善氣血不暢導致的頭面疼痛與筋脈抽掣。
- 大黃(5兩):
- 清熱瀉火、活血逐瘀,主攻熱毒壅盛。外用能透皮吸收,直接瀉局部火毒,減輕炎症性疼痛。
- 白蘞(3兩):
-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常用於瘡腫熱痛。與大黃協同,增強清熱消腫之效。
- 寒水石(6兩):
- 性寒,清熱降火、除煩止渴,善治熱毒上攻之頭目疼痛。
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寒水石、大黃、白蘞三者清解熱毒,針對「熱疼」與「脈掣」之熱象。
- 行氣活血為輔:青木香行氣通絡,大黃活血,改善氣滯血瘀之筋脈牽掣。
- 外敷直達病所:以酒調和(酒性辛散,助藥力透達),敷於患處,直接作用於頭面、鬢角疼痛處,快速緩解症狀。
三、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外治,透過局部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達到以下效果:
- 瀉火解毒:降低熱毒上攻引起的炎症反應,緩解眼、耳連帶疼痛。
- 舒筋活絡:改善氣血壅滯導致的筋脈抽掣,尤其針對兩鬢及頭部牽掣痛。
- 吸附收斂:鼢鼠土可能具物理吸附作用,輔助消腫止痛。
適用情境:
適合實熱證(非虛寒)導致的頭面疼痛,尤其伴隨熱象(紅腫、灼熱感)、筋脈拘急者。若為虛證目盲或慢性內傷,則非此方所主。
傳統服藥法
田中鼢鼠土2升,青木香1兩,大黃5兩,白蘞3兩,寒水石6兩。
上為散。
用熟新白酒和如稠餳。當痛掣處摩之,如手掌許敷之,乾即易,至平旦午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鼢鼠土膏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鼢鼠土膏,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近效方》。 組成:田中鼢鼠土2升,青木香1兩,大黃5兩,白蘞3兩,寒水石6兩。 主治:眼疼,脈掣連耳熱疼不可堪者。時氣後服補藥過多,致眼忽失明,兩鬢脈掣,頭痛憎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