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桃根散

YANG TAO G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肺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3%
腎經 10%
三焦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9%
小腸經 5%
膽經 4%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桃根散中加入芒硝,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具有瀉火解毒、清熱消腫之功效。羊桃根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芒硝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病症。
  2. 引藥下行:芒硝能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直達病竈。羊桃根散中的其他藥物多為清熱解毒之品,加入芒硝可加速藥物向下運行,提高療效。

羊桃根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包含了羊桃根、天靈蓋等多種中藥材。天靈蓋,在此處指的是穿山甲的鱗片,其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珍貴的藥材,具有破血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根據中醫學說,天靈蓋能入肝經,善於消散瘀滯,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及積聚等病症有顯著療效。在羊桃根散中加入天靈蓋,旨在增強方劑活血止痛、通絡散結的作用,使之更適合用於治療因氣血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病痛。然而,由於穿山甲屬於瀕危物種,現代中醫藥應用中已極力避免使用天靈蓋,轉而尋找其他可替代的中藥材,以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

羊桃根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瀉火 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利濕止痛,對於熱毒內盛、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狀,均有一定的療效。

在羊桃根散中,寒水石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內盛引起的各種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羊桃根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 羊桃根散主治腹痛、泄瀉等症,而木香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其行氣作用能疏通腸胃氣機,緩解腹痛;止痛作用則能有效緩解腹痛症狀。
  2. 燥濕止瀉: 羊桃根散中常配伍有其他燥濕止瀉藥物,而木香亦具燥濕止瀉之效,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共同達到止瀉的效果。

總之,木香在羊桃根散中發揮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腹痛、泄瀉的功效。

羊桃根散方中使用白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羊桃根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白蘞可清熱解毒,消散咽喉部的炎症,緩解疼痛。
  2. 利濕化痰,開音通竅:白蘞亦有利濕化痰的功效,能清除咽喉部的痰液,利於聲帶的恢復,有助於改善聲音嘶啞。羊桃根散中加入白蘞,可以幫助化解痰濕,開音通竅,促進咽喉功能的恢復。

主治功效


羊桃根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發腦。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及《太平聖惠方》的記載,羊桃根散主要用於治療發腦,並能拔去瘡腫中毒。方劑組成包含芒硝、天靈蓋、寒水石、木香、白蘞等藥材。以下分析各藥材在治療發腦中的作用:

  • 芒硝: 具有潤燥通便、消腫利尿的功效。在發腦的治療中,芒硝可協助清除體內毒素,減輕腫脹。
  • 天靈蓋: 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解毒的作用。發腦常伴隨紅腫熱痛,天靈蓋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助於疏通局部氣血,緩解疼痛,並加速毒素排出。
  • 寒水石: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發腦屬於熱毒壅盛之證,寒水石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針對病因,清除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 木香: 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可以緩解發腦引起的疼痛,其健脾和胃的功效則有助於恢復患者的整體機能。
  • 白蘞: 具有清熱解毒、殺菌抗炎的作用。發腦多由細菌感染引起,白蘞的殺菌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控制感染。

綜合分析:

羊桃根散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芒硝、寒水石、白蘞清熱解毒,針對病因;天靈蓋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循環;木香行氣止痛,緩解症狀。諸藥合用,標本兼顧,達到治療發腦,拔去瘡腫中毒的目的。

使用方式:

  • 內服(《聖濟總錄》): 將藥材(除麝香)搗碎篩過,每次取四錢匕,用水煎煮至七分,去渣後加入少許麝香,溫服,不拘時間。
  • 外敷(《太平聖惠方》):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用漿水調成糊狀,塗抹於患處,乾燥後更換。

總結:

羊桃根散是一個針對發腦的有效方劑,其配伍精當,療效顯著。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機制,達到治療發腦、拔除瘡腫中毒的目的。方劑既可內服也可外敷,使用方便,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

傳統服藥法


羊桃根1兩(銼),消石1兩,天靈蓋半兩(以慢火燒令煙絕),寒水石1兩,木香半兩,白斂半兩。
拔去瘡腫中毒。
上為末,以清水調如糊,攤於疏布上。
貼之,於即易之。不過5-7度,候癢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羊桃根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羊桃根半斤(銼),桑根白皮半兩(銼),木通半斤(銼),大戟半斤(銼碎微炒)。 主治:水氣,心腹膨脹,大小便澀。

羊桃根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羊桃根1兩(銼),消石1兩,天靈蓋半兩(以慢火燒令煙絕),寒水石1兩,木香半兩,白斂半兩。 主治:拔去瘡腫中毒。主治:發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