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頂油

摩頂油

MO DING YOU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腎經 18%
心經 9%
肺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9%
脾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脾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摩頂油中添加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頭部炎症、瘡瘍、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涼血止血: 寒水石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頭部出血,對於因外傷或血管破裂引起的頭部出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寒水石在摩頂油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頭部各種炎症、出血等問題。

摩頂油方劑中使用芒硝,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摩頂油主要用於治療頭部濕熱引起的諸症,如頭風、頭暈、頭痛等。芒硝可以清熱瀉火,消除頭部濕熱,改善症狀。
  2. 消腫止痛: 芒硝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摩頂油中加入芒硝,可以緩解頭部腫痛,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之,芒硝在摩頂油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治療頭部濕熱症狀的有效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摩頂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腦中熱毒風攻,眼內生障翳」,意指因熱毒風邪上擾頭面,導致腦部氣血壅滯、目睛受損,繼而生翳膜遮蔽視力。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屬風熱毒邪上攻頭目,需清熱解毒、涼血祛風,兼以潤養眼目。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涼血解毒

  • 蓮子草(旱蓮草)、生地黃大青紫草茸
    此類藥物具涼血解毒之效,擅清血分熱毒,針對「熱毒」上攻頭目所致之充血、腫痛、翳障。
  • 梔子葉連翹
    清瀉三焦火毒,尤善解心肝鬱熱,連翹更具散結消翳之功。

2. 祛風通絡

  • 防風秦艽細辛
    祛風邪、通經絡,緩解風邪上攻之頭痛、目脹,細辛辛香開竅,助藥力上達巔頂。
  • 紫蘇子葉
    辛溫行散,兼能理氣,助風藥宣散頭面鬱滯。

3. 養陰潤燥

  • 生麥門冬
    滋陰潤燥,防風藥燥烈傷陰,並緩解熱毒傷津之目乾。
  • 地骨皮
    清虛熱,兼能養陰,助涼血而不留瘀。

4. 外用載體與增效

  • 麻油馬牙消
    麻油潤滑滲透,助藥力深入肌膚;馬牙消(芒硝)清熱軟堅,化解翳障,外用直接作用於頭皮目周,引藥上行。

治療原理

以「外治透達」為法:

  • 藥汁與粗末煎煮,萃取出清熱涼血成分;
  • 麻油為介質,使藥效緩釋並滲透頭皮;
  • 風藥引導藥力上行巔頂,芒消局部清消障翳。整體協同清熱解毒、祛風退翳。

總結

此方設計符合「上病下取,外治內效」思路,通過頭皮按摩(摩頂)使藥性滲透,針對風熱毒邪上攻之證,從血分清熱、氣分祛風,兼顧陰液潤養,為古代外治眼腦風熱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蓮子草(五六月收)3升,梔子葉3升,生麥門冬3升,生地黃3升,吳藍(上5味並搗取汁)3升,連翹1兩,秦艽(去苗土)1兩,甘草(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地骨皮1兩,大青1兩,紫草茸1兩,紫蘇子葉1兩。
上藥除汁外,為粗末,用絹袋盛,同五味藥汁煎減半,去滓澄清後,入生麻油1升和勻,重煎又減半,收入瓶內二七日,細研馬牙消4兩攪勻。
每用時,量多少摩頂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摩頂油,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生油2斤,乏铧鐵半兩,消石1兩,寒水石1兩,馬牙消1兩,曾青1兩。 主治:鎮心,定魂魄。主治:腦中熱毒風攻,眼內生障翳。

摩頂油,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蓮子草(5-6月收)3升,梔子葉3升,生麥門冬3升,生地黃3升,吳藍(上5味并搗取汁)3升,連翹1兩,秦艽(去苗土)1兩,甘草(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地骨皮1兩,大青1兩,紫草茸1兩,紫蘇子葉1兩。 主治:腦風頭旋,惡心昏悶,發歇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