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散

消石散

XIAO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腎經 18%
心經 9%
肺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9%
脾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脾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石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因為寒水石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利濕: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消石散中常用於治療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等疾病,寒水石可清熱利濕,促進尿液排出,幫助排出結石,緩解疼痛。
  2. 涼血止血: 寒水石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尿血等症狀。消石散中加入寒水石,除了利濕通淋外,也可輔助止血,減輕血尿等症狀。

消石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利水消石: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石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並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同時也能利尿通淋,幫助排泄體內積存的結石。
  2. 引導藥力,促進療效: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病竈,並起到潤滑作用,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例如,消石散中的其他藥物如滑石、車前子等,需要芒硝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利水消石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痔」,指各類痔瘡病症(如內痔、外痔、混合痔)。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所致,臨床表現為腫痛、出血、脫垂等。消石散以外用塗敷之法,直接作用於患處,旨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排膿祛腐,符合中醫「外科消法」的治療原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消石(硝石)

    • 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效。《神農本草經》載其「除五臟積熱,破瘀血」。外用可滲透瘡腫,促進膿液排出,緩解痔瘡局部充血腫脹。
  2. 大黃

    • 苦寒瀉熱,能瀉火涼血、活血祛瘀。《本草綱目》謂其「主下瘀血,破癥瘕積聚」。外用可抑制炎性反應,減輕痔瘡熱毒壅滯之紅腫熱痛,兼能止血。
  3. 綠豆

    • 甘寒解毒,《開寶本草》稱其「消腫下氣,壓熱解毒」。外用能緩解局部灼熱感,保護瘡面,與消石、大黃協同增強清熱消腫之效。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清熱瀉毒:三者皆寒涼,合力清泄痔瘡熱毒,抑制局部發炎。
  • 散瘀消腫:大黃活血,消石散結,疏通瘀阻,改善血液循環。
  • 拔毒排膿:消石之滲透力結合大黃瀉下之性,促使「惡物」(如壞死組織或膿液)外排,此即原文「有點子」後以膏藥貼覆之用意。

輔助調敷藥材的替代思路

  • 君達根(或作「君遷子」,可能為古代民間用藥):推測具清熱或收斂作用,以其汁調藥增強滲透。
  • 雞子白(蛋清):性涼可滋潤,助藥附著並緩解刺激。
  • 車前根葉:清熱利濕,輔助消腫,符合痔瘡濕熱病機。

總結
此方以局部用藥為主,針對痔瘡熱毒瘀結之標實證,通過清熱、散瘀、拔毒三法,迅速緩解腫痛。其配伍簡練,體現「藥簡力專」的外治思路,符合古代外科「消、托、補」理論中的初期消法應用。

傳統服藥法


消石、大黃、綠豆各等分。
上為末。
每用時,隨腫大小,取君達根研汁調塗腫上,如有惡物,即看有點子,以膏貼之,四面以散子熁之。若無君達根,即用雞子白或車前根葉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糖尿病排尿困難尿道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焦慮恐懼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消石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寒水石、朴消。 主治:諸痔。

消石散, 出處:《顱囟經》卷下。 組成:消石、大黃、綠豆各等分。 主治:孩兒身上無故腫,但覺肉色赤熱。

消石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 組成:消石、人中白各等分,冰片少許。 主治:風邪犯腦,頭痛不可忍。

消石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消石半兩,白礬半兩,砒霜半兩。 主治:喉痹。熱毒氣盛,痛腫不已。

消石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川消石3分,紫檀香半兩,甜葶藶1分,莽草1分,白芍藥1分,川大黃半兩(生用),白蘞半兩。 主治:瘡癤初生,熱毒始結,疼痛妨悶。

消石散, 出處:《鬼遺》卷二。 組成:消石1兩,澤瀉1兩,白蘞1兩,芍藥1兩,寒水石1兩,瓜蔞1兩。 主治:止煩,消血,解散。主治:金瘡,先有散石,煩悶欲死,大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