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黃寒水散
DA HUANG HAN S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施園端效方》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極寒 (0.1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心經 17%
肝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9%
心包經 9%
小腸經 9%
三焦經 9%
腎經 7%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寒水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寒水散主治熱結便祕,因此大黃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目的。
- 清熱瀉火:寒水散除了治便祕外,也可用於熱病、熱毒、濕熱等症,而大黃的清熱瀉火之效可輔助治療這些病症,使藥效更為全面。
因此,大黃作為大黃寒水散的主要藥物,其瀉熱通便、清熱瀉火之效,可有效治療該方劑所針對的病症。
大黃寒水散中使用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濕的功效。配伍大黃,可增強瀉火解毒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煩躁不安、口渴便祕等症。
- 止血涼血: 寒水石還能涼血止血,與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壅盛導致的腸道出血、肛門灼熱等症狀。
總之,寒水石在大黃寒水散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大黃寒水散主治「湯火燒瘡」,即現代所稱的燙傷、燒傷。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外傷多因熱毒熾盛、灼傷肌膚,導致局部紅腫、潰爛、疼痛,甚則化膿。此方以外用為法,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以緩解熱毒對皮膚的損害,促進瘡面癒合。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大黃(1兩)
-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傳統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外用能消腫止痛,對熱毒瘡瘍有直接抑制作用。
- 燒傷應用:大黃的苦寒特性可清解局部熱毒,其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燒傷後微循環障礙,減少組織壞死;另含鞣質,可收斂傷口,減少滲液。
生寒水石(半兩)
- 性味歸經:辛鹹寒,歸心、胃、腎經。
- 傳統功效:清熱降火、除煩止渴。外用善治熱毒瘡瘍,能涼血消腫。
- 燒傷應用:寒水石性寒質重,能直折火熱之毒,減輕燒傷後的灼熱疼痛;其礦物成分可能形成保護層,隔離外界刺激。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為主:兩藥均為大寒之品,協同清解火熱之毒,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 涼血消腫為輔:大黃活血、寒水石降火,可減少局部充血和水腫,防止熱毒內陷。
- 外用給藥直達病所:以清油調敷,既能潤澤傷處,又可攜藥力滲透,形成保護膜,促進修復。
四、潛在機制推論
- 抗炎抑菌:大黃中的蒽醌類、寒水石的礦物成分可能抑制細菌滋生,減輕感染風險。
- 收斂與修復:兩藥合用可減少組織滲出,緩解疼痛,並可能促進表皮細胞再生。
此方簡潔針對燒傷熱毒病機,體現古代外治「峻藥緩用」的智慧,通過局部用藥直接發揮藥效,避免內服寒涼傷胃之弊。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生寒水石半兩。
上為細末。
清油調,掃燒破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寒水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施園端效方》。 組成:大黃1兩,生寒水石半兩。 主治:湯火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