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痰救苦丹

導痰救苦丹

DAO TAN JIU KU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痰救苦丹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導痰救苦丹用於治療熱痰壅肺,肺熱壅盛,導致呼吸困難,甚則昏迷。大黃可瀉肺熱,清熱解毒,並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肺部血液循環,促進痰液運行,利於痰液排出。

因此,導痰救苦丹方劑中加入大黃,旨在通過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等作用,達到清熱化痰、解毒通便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痰救苦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攻 「痰熱壅盛」兼「表裡俱實」 之疫病重症,涵蓋以下關鍵病機與表現:

  1. 外感熱毒內陷:針對傷寒、瘟疫傳變過程中,邪熱熾盛未解,或直中裡熱(不問傳經過經),尤其大頭瘟(頭面腫毒)、爛喉丹疹(咽喉潰爛伴皮膚斑疹)等「熱毒上攻」之證。
  2. 痰熱互結阻塞:痰濁與熱毒膠結,阻塞氣機,見咽喉腫痛、目赤、斑疹(痰熱毒邪外發之徵),甚則熱極生風(可能的痙厥先兆)。
  3. 表裡同病迫急:冷綠豆湯送服,取綠豆清熱解毒、兼顧護胃,配合「以汗為度」,暗示此方通過瀉下與發汗雙途徑,開泄痰熱之邪從二便及皮毛而出,屬「表裡分消」之峻劑。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錦紋大黃(酒制)

    • 瀉熱通腑:生大黃瀉下峻猛,酒製後減其急趨之性,轉向清泄血分熱毒,尤擅活絡破瘀(適用於斑疹、喉爛血熱蘊結之證)。
    • 滌蕩痰火:大黃非獨瀉腸胃實熱,更能「推陳致新」,化解痰熱膠結,從腸道導邪下行。
  2. 臣藥:制牙皂

    • 辛竄通窍:皂角辛咸性燥,制後減其毒性,保留「搜剔痰涎」之力,尤擅開宣上焦閉塞(如喉腫痰壅)。
    • 協汗透邪:其辛散之性助大黃邪從表解,達「瀉中寓散」之效,符合「以汗為度」的治療目標。
  3. 配伍亮點

    • 面糊為丸:緩和藥性峻烈,避免傷正;綠豆湯送服既制大黃燥性,又增解毒透發之功。
    • 痰熱並治:大黃瀉熱為主、牙皂化痰為輔,共構「熱清痰散」之局,針對瘟疫中痰熱膠結的病理核心。

原理總結
此方以「通瀉痰熱」為核心,通過:

  • 上竅開泄(牙皂宣通)→ 化解咽喉痰阻
  • 下竅通導(大黃瀉濁)→ 清除腸腑熱結
  • 表裡分消(汗下並行)→ 逆轉熱毒壅滯之勢
    屬傳統「急症治標」之方,適用於痰熱毒邪交織、病勢迫急而體質尚實者。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4兩(酒拌蒸,曬乾),制牙皂2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0-60丸,冷綠豆湯送下,以汗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肺炎結膜炎紫斑症及其他出血性病態咽喉痛多痰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導痰救苦丹, 出處:《喉科家訓》卷一。 組成:錦紋大黃4兩(酒拌蒸,曬乾),制牙皂2兩。 主治:傷寒瘟疫,不問傳經過經;及大頭瘟,目赤咽腫,爛喉丹疹,斑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