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湯的組成中,包含大黃,這是由於大黃具有以下兩大功效,與本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結便祕、腸胃積熱、濕熱痢疾等症狀,大黃可發揮其瀉下作用,迅速清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
- 清熱解毒: 大黃對於熱毒壅滯、瘡瘍腫毒等病症,亦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促進毒素排出,消腫止痛。
因此,大黃在“大黃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解決便祕問題,又可清除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痢疾相關病症,核心病機為「濕熱積滯內蘊腸道」,具體表現如下:
- 急性濕熱痢:膿血稠黏、裏急後重、腹痛、脈實,屬濕熱壅滯,腸絡受損。
- 久痢不癒:反覆發作,日夜無度,乃濕熱未清,正氣已傷。
- 休息痢:時發時止,因餘邪潛伏,氣血失調。
- 熱迫血行:便血伴身熱、脈盛,為熱邪熾盛,灼傷血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 藥物配伍與功效
大黃(君藥)
- 炒用緩其峻下,主「通因通用」:雖下痢仍用通下,以瀉腸中濕熱積滯。
-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改善腸絡瘀熱所致膿血便。
柴胡(臣藥)
-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緩解裏急後重。
- 透散伏熱,防濕熱鬱遏於裡。
防風(佐藥)
- 祛風勝濕,配大黃「升清降濁」:防風升脾陽,大黃降濁邪,調節腸道氣化。
- 散肝舒脾,助柴胡疏泄滯氣。
甘草(使藥)
- 炙用補脾益氣,緩和大黃峻烈之性。
- 調和諸藥,護胃安中。
(二) 方劑整體作用
- 清熱化濕:大黃瀉熱,柴胡、防風透散濕鬱,共祛腸道濕熱。
- 調氣活血:柴胡疏肝理氣,大黃活血通絡,改善腹痛、膿血便。
- 標本兼顧:大黃祛邪為主,甘草扶正為輔,適用急性發作或久痢偏實者。
三、推論「一脈實」之意
原方強調「一脈實」,指脈象沉實有力,反映邪氣盛而正未虛,符合「通因通用」原則。若久痢見虛脈,則需酌加補益之品,非此方純攻所宜。
總結:大黃湯以「通瀉鬱熱」為核心,結合調氣、化濕、扶正,體現中醫「逆流挽舟」治痢思路,適用濕熱積滯實證,尤重氣血調和。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1分,柴胡(去苗)1分,防風(去叉)1分,甘草(炙)1分。
上為粗末。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3分,去滓放溫,食後、臨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湯, 出處:《經驗女科》。 組成:大黃、枳殼。 主治:胎前大便不通。
大黃湯, 出處:《備急方》引蔣家方(見《外台》卷五)。 組成:大黃3兩,常山3兩,升麻3兩,甘草(炙)3兩。 主治:患瘴熱實,兼吐利者。
大黃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大黃3兩,梔子50個,升麻2兩,黃芩3兩,芒消1兩。 主治:癰疽,發背,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數;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
大黃湯,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紅雪(研)1兩,大黃(銼)1兩,木香(銼)2兩,黑豆2兩。 主治:腳氣,大便秘澀,服諸藥不通,風毒攻心,氣悶心欲狂,熱悶口乾,喉中如火生,秘澀不通。
大黃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大黃1兩。 主治:痢疾,膿血稠粘,裏急後重,腹痛,一脈實。泄痢久不癒,膿血稠粘,裏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癒者。便血,身熱,脈勝。痢初作及久不癒,或脈實。休息痢。濕熱痢無表邪者。
大黃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大黃2兩,牡丹3兩,芥子半升,消石3合,桃仁50枚(去皮,炒,切之)。 主治:腸癰之爲病,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色色汗出,時復惡寒。其脈遲堅,未成膿者;腸內生癰,腹痛,小便數似淋,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或連臍生瘡。腸癰初起,小腹隱痛,小便淋澀,小腹堅硬如掌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