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防已膏

HAN FANG Y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2%
腎經 11%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漢防已膏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防己善於祛風濕、利水消腫:漢防已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水腫、濕疹等病症,而防己正是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功效的藥材。其辛溫之性可以驅散寒濕,利水滲濕,並能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防己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漢防已膏中還包含其他藥材,例如蒼朮、茯苓、桂枝等,這些藥材與防己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漢防已膏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肌退熱: 葛根具有解肌發表,升陽透疹的功效,能疏散風邪,解除肌表之熱,對於因風熱外襲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配合方劑中的防已、羌活等藥物,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2. 通絡止痛,利水消腫: 葛根能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葛根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配合方劑中的防己、秦艽等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漢防已膏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因其療效廣泛而受到重視。在其組成中,犀角作為一種珍貴的藥材,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能,常用於治療各類因熱毒引起的疾病。在漢防已膏中,犀角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因風濕引起的熱毒證,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犀角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對於某些由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或不適具有緩解作用。猶其在防已的配伍中,更能有效協同發揮,增強整體療效。此方劑的設計考慮到各種藥材間的相互作用,藉由犀角的運用,讓漢防已膏在面對多樣疾病時展現出更為全面且深遠的療效,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犀角在漢防已膏中的添加不僅是針對症狀的緩解,更融合了中醫的整體觀念。

漢防已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酸痛等症狀。在漢防已膏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莽草這一藥材。莽草在中醫學裏被認為具有散風寒、止痛、消腫等功效,對於改善因風寒侵襲所導致的各種疼痛問題具有一定的療效。

莽草內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揮發油及生物鹼等,這些成分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肌肉和關節的疼痛感。然而,由於莽草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過量使用造成不良反應。在漢防已膏中,莽草的應用正是基於這種平衡考量,利用其療效同時減少潛在風險。此外,莽草與其他藥材如漢防已、生薑等配伍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總體而言,莽草在漢防已膏中的應用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旨在安全有效地發揮其藥理作用。

漢防已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袪風除濕、止痛消腫。方中含有的烏頭是一種具有強烈藥效的成分,之所以選用烏頭,主要是因為它有著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烏頭內含烏頭鹼等生物鹼成分,能有效緩解因風濕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然而,由於烏頭本身帶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經過適度炮製以降低其毒副作用。

在漢防已膏的配伍中,烏頭與其他草藥相互協調,既可增強療效,又能相互制約,減少單味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此外,烏頭與漢防已等藥材相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骨骼疼痛等病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總體來說,烏頭在漢防已膏中的應用是基於其藥理特性,以及傳統中醫學對於藥物配伍的深層次理解與運用。

漢防已膏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痛: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止痛,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漢防已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痺痛,而吳茱萸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減輕寒邪對脾胃的影響,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調和藥性:漢防已膏中多用寒涼藥物,如防己、川芎等,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吳茱萸的溫性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吳茱萸在漢防已膏中既能溫中止痛,又能調和藥性,使其更適宜於治療濕熱痺痛。

漢防已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通散寒,祛除寒濕: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的功效。漢防已膏本身主治風寒濕痺、關節疼痛,花椒的加入能加強溫散寒濕之力,促進藥效發揮。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漢防已膏中多用寒涼藥物,如防己、羌活等。花椒的溫性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其他藥物的功效,達到溫和治療的效果。

漢防已膏方劑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

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的特性,可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減輕腫痛。另一方面,丹參亦有涼血消腫的作用,可緩解因熱毒或濕熱引起的炎症反應,進一步消腫止痛。

因此,漢防已膏方劑中加入丹參,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漢防已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杜鵑,其選擇杜鵑作為其中一味藥材的原因,在於杜鵑本身所具有的藥性與療效。杜鵑,又稱為映山紅,其花與葉均可入藥,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袪風除濕的功效。根據中醫理論,風濕痹證多因風、寒、濕三邪合併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所致,而杜鵑能袪風除濕,有助於打通經絡,緩解疼痛。

此外,杜鵑還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減輕因風濕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對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有一定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杜鵑含有一定量的有毒物質,如灰雀鹼等,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發生中毒情況。因此,在漢防已膏中加入杜鵑,不僅考量了其療效,也需兼顧安全因素,務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漢防已膏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漢防已膏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病症,升麻可助於疏解表邪,使疹子順利透出。
  2. 升陽舉陷,利水消腫: 升麻能升陽舉陷,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麻疹、風疹等疾病引起的發熱、頭昏、四肢沉重等症狀。

因此,漢防已膏中加入升麻,可以發揮疏散風熱、解表透疹、升陽舉陷、利水消腫等功效,提升藥效,促進疾病康復。

漢防已膏中加入乾薑,是利用其辛溫燥濕的特性,與主藥防己的寒涼性質相配,以平衡藥性,防止藥性過寒,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

乾薑溫中散寒,燥濕化痰,可溫陽化寒,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促進汗腺分泌,增強排汗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等疾病。同時,乾薑亦可溫補脾陽,防止防己的寒涼之性傷及脾胃,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漢防已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漢防已膏以清熱利濕為主,但若患者體質偏寒,則藥性易被寒邪所阻,難以達病所。附子性溫,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能溫通經脈,助藥力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
  2.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附子入心、腎經,能補益心腎陽氣,使正氣旺盛。寒邪入侵,易傷陽氣,導致正氣不足,病情難以控制。附子溫陽補氣,可以增強正氣,抵禦寒邪,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目的。

漢防已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解表散寒: 白芷性溫,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與方中防己、秦艽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解表散寒之力,尤其適用於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
  2. 通竅止痛: 白芷兼具通竅止痛之效,可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溼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與方中其他止痛藥材,如川芎、羌活等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緩解患者的病痛。

因此,白芷在漢防已膏中發揮着協同解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漢防已膏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補血活血之效用。

  1. 補血潤燥: 漢防已膏主要治療濕熱阻滯、風濕痹痛等症,常伴有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的表現。當歸具補血活血之功,可改善因濕熱侵襲導致的血虛症狀,並潤燥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痹痛。
  2. 調和藥性: 漢防已膏中含有許多寒涼藥物,如防己、川芎等,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當歸性溫,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提高藥效,使藥性更為平和。

漢防已膏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宣肺利咽,排膿解毒

桔梗味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開音,祛痰利咽,排膿消腫的功效。漢防已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經絡阻塞所致的風濕痹痛、水腫、瘡瘍腫毒等症。

桔梗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散風熱、消腫止痛、排膿解毒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完善,提高療效。

漢防已膏中包含巴豆,是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腳氣等症。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峻下逐水的功效,可以迅速排出體內積水,減輕水腫症狀。

然而,巴豆屬於劇毒藥物,必須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漢防已膏中巴豆的用量經過嚴格控制,並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漢防已膏方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止癢: 雄黃性溫,味辛,有解毒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疹、瘡瘍、皮膚瘙癢等症狀。漢防已膏主治濕熱蘊結,兼有風寒濕邪者,雄黃可協助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改善皮膚病症。
  2. 殺蟲止痛: 雄黃性燥,有殺蟲止痛之效,可治療疥瘡、風疹等皮膚病,以及因蟲毒引起的疼痛。漢防已膏中包含防己、蒼朮等藥物,可祛風濕,止痛,雄黃的加入可增強殺蟲止痛的效果,有助於治療頑固性皮膚病。

漢防已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漢防已膏主治濕熱蘊結,筋骨疼痛,皮膚瘙癢等症,防風可協同其他藥物,祛除風寒,緩解疼痛和瘙癢。
  2. 配合防已,增強療效: 防已性寒,善於利水消腫,但容易損傷陽氣。而防風性溫,能溫陽助氣,與防已配合,可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同時避免寒涼之弊,更安全有效。

漢防已膏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鱉甲味甘鹹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防己、赤芍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筋脈拘攣、疼痛腫脹等症狀的目的。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鱉甲還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鱉甲在漢防已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漢防已膏」介紹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 犀角:清熱瀉火、涼血定驚、解毒清肝、強筋骨、解毒、清熱涼血。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雄黃: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
  • 巴豆: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主治功效

  • 腳氣風毒:一種由濕邪和風邪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現為腳氣、水腫、疼痛等症狀。
  • 筋脈拘急:筋脈收縮緊張,導致關節屈伸不利,疼痛等症狀。
  • 腫滿疼痛:患處腫脹,疼痛劇烈,影響活動。

總結

中藥方劑「漢防已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複方,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腳氣風毒、筋脈拘急、腫滿疼痛等疾病。該方劑的組成成分包括白芷、鱉甲、花椒、丹參、當歸、防風、附子、乾薑、葛根、桔梗、升麻、吳茱萸、犀角、烏頭、雄黃、巴豆和防己,這些成分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漢防己1兩, 野葛1兩半, 犀角屑1兩, 莽草2兩半, 川烏頭1兩(去皮臍), 吳茱萸1兩, 川椒1兩(去目), 丹參1兩半, 躑躅花2兩, 川升麻1兩, 乾薑1兩, 附子1兩(去皮臍), 白芷2兩, 當歸1兩, 桔梗1兩, 巴豆1兩(去皮心), 雄黃1兩(細研), 蛇銜1兩, 防風1兩(去蘆頭), 鱉甲1兩。
上銼細,用綿裹,以醋2升,浸一宿,以豬脂三斤,慢火煎令藥色黃,膏成,絞去滓,,盛瓷盒中。
每取摩所患處。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防己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漢防已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漢防己1兩,野葛1兩半,犀角屑1兩,莽草2兩半,川烏頭1兩(去皮臍),吳茱萸1兩,川椒1兩(去目),丹參1兩半,踯躅花2兩,川升麻1兩,乾薑1兩,附子1兩(去皮臍),白芷2兩,當歸1兩,桔梗1兩,巴豆1兩(去皮心),雄黃1兩(細研),蛇銜1兩,防風1兩(去蘆頭),鱉甲1兩。 主治:腳氣風毒,筋脈拘急,腫滿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