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護命千金丸

黃帝護命千金丸

HUANG DI HU MING QIAN J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7%
脾經 14%
心經 11%
腎經 10%
膀胱經 6%
心包經 3%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帝護命千金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肌退熱:葛根具備解肌發表、透疹退熱的功效,能疏散風寒濕邪,使體表之邪氣得以發散,達到退熱的作用,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材相輔相成,提升整體退熱效果。
  2. 疏通經絡:葛根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可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解表止痛藥材共同作用,達到舒筋活絡、止痛解熱的效果。

黃帝護命千金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廣泛應用於保健與治療。其組成中包含斑蝥,這是一種具有特別藥用價值的藥材。斑蝥富含斑蝥毒素,具有強烈的藥理作用,可以用於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並具一定的抗腫瘤效果。在中醫理論中,斑蝥被認為能夠打通經絡,解毒活血,對於某些疾病的治療有其獨特的作用。

然而,斑蝥的使用需要特別謹慎,因為其毒性較強,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使用。這種中藥材在方劑中的存在,展示了中醫在整合藥物性質與療效方面的智慧。黃帝護命千金丸的選用斑蝥,意在提升其療效,強化方劑的整體功效,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在使用這種方劑時,合理搭配其他藥材,可以達到平衡,減少副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黃帝護命千金丸是傳統中藥中的一種經典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特徵和療效。雄黃,作為一種含有砷的礦物藥材,具有極強的解毒和驅邪作用。古代醫學認為雄黃能夠清熱解毒,對於各種因寒熱挾邪而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療效。其成分中的砷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有助於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此外,雄黃在歷史文獻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皮膚病及蟲毒症狀,對於痤瘡、癤瘡等症狀的改善效果顯著。在配方中,雄黃與其他中藥材的協同作用可以使整體療效更為增強,因此被納入黃帝護命千金丸中。雖然雄黃有其優勢,但使用時也需謹慎,因其毒性亦不可忽視,必須在專業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其療效的同時保障患者安全。

黃帝護命千金丸是中國傳統中藥方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主要用於調理身體、增強免疫力。其中包含的雌黃,作為一種具有特殊療效的藥材,其主要成分是砷,具有抗炎、解毒的作用。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雌黃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殺蟲,對某些疾患有良好的療效。

然而,雌黃的使用需要謹慎,因為它含有砷,過量則會導致中毒。因此,雖然它在某些方面有積極的療效,但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歷史上,雌黃的應用範圍廣泛,不僅限於中藥方劑,還涉及一些民間療法。整體而言,雌黃的成分在黃帝護命千金丸中,反映了中醫對於藥物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和對於整體療效的追求,體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藥方劑「黃帝護命千金丸」中,鬼臼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殺蟲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鬼臼性寒味甘,能夠殺蟲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癬癥、腫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鬼臼能夠增強方劑的殺蟲解毒作用,對改善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黃帝護命千金丸中含有硃砂,主要源於其鎮心安神之效。硃砂性寒,入心經,可降逆氣,鎮心安神,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古人認為心主神志,心神不安則百病叢生,而硃砂可平心氣、安神志,因此被列入黃帝護命千金丸中,以期達到強身健體、護命延年的功效。

黃帝護命千金丸中加入沙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方中以沙參配伍其他滋陰藥物,如麥冬、生地等,共同達到滋陰降火、清熱潤肺的效果,適用於肺熱燥咳、陰虛肺燥等症。
  2. 補氣健脾: 沙參亦有補氣健脾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在方中與人參、茯苓等藥物配合,更能加強補氣健脾的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在中藥方劑「黃帝護命千金丸」中,莽草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散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莽草性寒味甘,能夠散風解表、清熱解毒,適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熱毒壅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莽草能夠增強方劑的散風解表作用,對改善感冒和熱性疾病非常有益。

黃帝護命千金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溫中散寒:花椒性溫,味辛,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此丸方主治陽虛寒症,花椒的溫散之性可助其溫補脾陽,提升陽氣。
  2. 止痛止癢:花椒具有麻痺作用,能阻斷痛覺神經傳導,並能殺滅皮膚表面的細菌,有效緩解疼痛和瘙癢。此丸方亦有止痛功效,花椒可輔助止痛,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帝護命千金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羸瘦歷年,胸滿結疹,飲食變吐,宿食不下,中風鬼疰疾瘦」,屬古代應對頑固性虛損兼邪毒內結之證:

  1. 虛損久病(羸瘦歷年、疾瘦):長期氣血耗傷,形體消瘦。
  2. 痰瘀毒結(胸滿結疹、宿食不下):氣滯痰凝血瘀,致胸悶、疹塊、消化不良。
  3. 外邪內侵(中風鬼疰):風邪或「鬼疰」(傳染性、遷延性疫病)等外邪深入。
  4. 急症危候(卒中惡氣絕不知人):突發昏厥,可能與痰壅、毒盛或氣機閉阻相關。

此方兼顧「攻毒破積」與「扶正辟穢」,體現古代以毒攻毒、祛邪安正之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峻毒攻邪

  • 野葛、斑蝥、地膽:劇毒之品,破血逐瘀、攻毒散結,針對頑固痰瘀毒瘕。
  • 雄黃、雌黃、礜石:礦物毒性藥,燥濕殺蟲、辟穢解毒,古用以治「鬼疰」及蟲毒。

2. 行氣化痰

  • 鬼臼、瓜丁:化痰散結、降逆止嘔,緩解胸滿嘔吐。
  • 椒目:辛溫行氣,助痰濕消散。

3. 鎮驚安神

  • 丹砂:重鎮安神,古代用於驚癇及邪祟致心神不寧。

4. 扶正緩峻

  • 沙參:養陰潤燥,緩和諸藥燥烈之性,防攻伐過度。
  • 莽草(有小毒):祛風通絡,輔助外邪驅除。

配伍特點

  • 毒藥協同:多味劇毒藥並用,增強攻逐之力,針對「宿毒沉痼」。
  • 內外兼治:內服治宿疾,外敷療蟲毒癰腫,反映古代「一藥多用」思維。
  • 節氣預防:正月服藥辟疫,屬古代時令防病法,取其「解毒扶正」之功。

可能的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毒性激發人體抗病機能」為核心,通過:

  1. 直接殺蟲解毒:雄黃、礜石等對寄生蟲或微生物感染可能具抑制效果。
  2. 刺激氣血運行:斑蝥、野葛等引起局部充血或全身反應,破除瘀滯。
  3. 調整代謝:劇毒藥短暫刺激後,或可激活人體排毒機制,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宿食不下、羸瘦)。

此方體現「以毒為藥」的古代極端療法,適用於實邪壅盛、正虛不甚者,然需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證。

傳統服藥法


野葛7寸(炙),斑蝥20枚(去足翅,熬),雄黃1兩(研),雌黃1兩,鬼臼1兩,瓜丁1兩,丹砂1兩(研),礜石1兩(泥裹,燒半日),沙參1兩,莽草1兩(炙),椒(去目,汗)1兩,地膽15枚(去足翅,熬)。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1日2次。卒中惡氣絕不知人,服如小豆大2丸,老小半之;牛馬所觸踐癰腫,若蟲毒所嚙,取1丸著掌中,唾和塗瘡中毒上,立愈;正月旦以酒率家中大小各1丸,1歲不病;若傷寒身熱,
忌生血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麻疹動脈粥樣硬化神經性厭食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身體消瘦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黃帝護命千金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野葛7寸(炙),斑蝥20枚(去足翅,熬),雄黃1兩(研),雌黃1兩,鬼臼1兩,瓜丁1兩,丹砂1兩(研),礜石1兩(泥裹,燒半日),沙參1兩,莽草1兩(炙),椒(去目,汗)1兩,地膽15枚(去足翅,熬)。 主治:羸瘦歷年,胸滿結疹,飲食變吐,宿食不下,中風鬼疰疾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