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膏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在於烏頭的藥性。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或草烏頭的乾燥塊根,其性溫、味辛、有大毒,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功效。
烏頭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烏頭的藥性溫熱,可以溫經散寒、止痛,並能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因此,烏頭膏中使用烏頭,是為了利用其藥性,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烏頭膏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化瘀:烏頭為大毒藥材,性熱燥烈,易傷津液,而葛根性涼,能解烏頭之毒,防止其過度傷津,並可消散烏頭所致的瘀血。
- 通絡止痛:烏頭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其毒性較強,需配合葛根以通絡活血,引導烏頭藥力直達病所,達到止痛的目的,並減少其毒性。
因此,葛根在烏頭膏方中起到解毒化瘀、通絡止痛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安全,達到更好的療效。
烏頭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病、關節疼痛與痹症等疾病。在其組成中,莽草(即莽草根)扮演著重要角色。莽草含有多種活性成分,能夠發揮消炎、鎮痛及舒筋活血的作用,這些特性使其與烏頭膏的主旨相輔相成。
烏頭的主要成分是烏頭鹼,具有強烈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然而,莽草則能夠平衡烏頭的毒性,減緩其對人體的傷害,同時提升整個方劑的療效。莽草的加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效力,而且能夠改善患者在服用烏頭膏後可能出現的不適反應。因此,在設計方劑時,選用莽草作為輔料,既展現了中藥調和之道,也提升了治療效果,是中醫方劑配伍中的重要考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頭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賊風」(指外感風邪夾雜寒濕等不正之氣)、「身體不遂」(肢體活動障礙)、「偏枯口僻」(中風後半身不遂或面癱口歪),以及「傷寒身強直」(外感寒邪所致的肌肉僵直、關節拘急)。其適應症皆與「風寒濕邪阻絡,氣血不通」相關,屬古代外治法中的「膏摩療法」,透過藥物外敷與摩擦刺激,達到散寒祛風、通行經絡之效。
重點應用於:
- 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肌肉僵直,因寒邪凝滯所致。
- 中風後遺症:偏癱、口眼歪斜,屬經絡氣血痹阻者。
- 外感寒邪:如觸冒霧露後鼻塞、身痛,藉由藥性溫通開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烏頭(大辛大熱,有毒):
為方中君藥,善祛風寒湿邪,通絡止痛。其性猛烈,能深入筋骨關節,破除寒濕痼結。《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中風惡風,淋瀝出汗,除寒濕痹」。外用可避其毒性,直達病所。 - 野葛(鉤吻,大毒):
古方多用於祛風攻毒、散結止痛。其毒性強烈,但與烏頭配伍外敷,可增強破滯逐痹之效。《本草綱目》提及「鉤吻……性專開通氣血」。 - 莽草(辛溫,有毒):
功能祛風散寒、消腫殺蟲,古代常用於治療皮膚麻痹、風濕痹痛。《名醫別錄》言其「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
2. 劑型與製法邏輯
- 酒浸:以酒漬藥三日,取其辛溫行散之性,助藥物有效成分溶出,並增強活血通絡之力。
- 豬膏煎煮:豬脂性潤,能穿透皮膚,作為載體引藥入絡。與酒協同,使藥性緩釋於局部。
- 東向露灶、葦火煎製:古法注重「陽氣生發」,東向為木位,葦火柔緩,避免過猛火候破壞藥性,符合「三上三下」的傳統提煉技術。
3. 作用機理推測
- 溫通經絡:烏頭與莽草的辛熱之性,配合酒與膏摩的溫熱刺激,能散寒開閉,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 透皮吸收:毒性成分(如烏頭鹼、鉤吻素)經皮緩釋,抑制疼痛感受,緩解肌肉痙攣。
- 刺激療法:「摩三千過」透過機械摩擦產生熱效應,與藥物協同發汗解表,符合「汗出即愈」的風寒外解思路。
4. 使用特點
- 避開黏膜:強調「勿令入口眼」,因藥物毒性對黏膜刺激強,反映古人對外用安全的經驗把控。
- 定向給藥:鼻塞時摩藥入鼻,利用辛竄之氣開通鼻竅,近似現代理療中的「透皮靶向」概念。
三、總結
烏頭膏以「毒藥猛劑」外用的設計,體現「以毒攻毒,外治內效」的中醫思路,針對寒濕深伏、經絡痹阻之重症。其核心在於結合藥性、劑型與物理刺激,形成多層次治療,符合古代「痼疾當用峻藥」的原則。現代可理解為一種「經皮鎮痛抗炎」的複合療法,但需注意其毒性與適應症限制。
傳統服藥法
烏頭(去皮)5兩,野葛1斤,莽草1斤。上切,以好酒2鬥5升淹漬再宿,三日以豬膏5斤煎成膏;合藥作東向露灶,以葦火煎之,三上三下,膏藥成。有病者,向火摩三千過,汗出即愈;若觸寒霧露,鼻中塞,向火膏摩指頭,人鼻孔中,
勿令入口、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頭膏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膏, 出處:《千金冀》卷十六。 組成:烏頭(去皮)5兩,野葛1斤,莽草1斤。 主治:賊風,身體不遂,偏枯口僻;及傷寒,其身強直。
烏頭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烏頭20枚,巴豆30枚,藜蘆2兩,大黃3兩。 主治:二十種惡瘡,及風瘡、痔瘻、疣子、黑疵、瘡腫、鵲面、(黑乾)(黑曾)、痤癤。
烏頭膏,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四。 組成:烏頭半兩,雄黃半兩,雌黃半兩,川芎半兩,升麻半兩,杏仁2-7枚,胡粉1分,巴豆仁7枚(去皮),黃柏半兩,亂發如雞子大1枚,松脂如雞子大1枚,防己3分,黃連半兩。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可忍,口乾大渴,不欲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