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加陳米湯

左金加陳米湯

ZUO JIN JIA CHEN M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15%
肝經 15%
心經 7%
膽經 7%
腎經 7%
肺經 5%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左金加陳米湯方中加入黃連,乃因其性寒苦,善於清熱瀉火,主治心火亢盛、胃熱熾盛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心煩失眠等症狀。

黃連味苦,入心、胃經,能清心火,降胃火,對於因心火亢盛而導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黃連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胃熱熾盛而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左金加陳米湯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本方用於治療寒邪犯胃所致的胃寒嘔吐、腹痛泄瀉,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2. 降逆止嘔:吳茱萸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本方中因寒邪犯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嘔吐,吳茱萸可降胃氣,止嘔吐。

左金加陳米湯方劑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固胃止嘔:糯米性溫和,具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嘔吐不止的患者,糯米可以溫暖脾胃,增強其消化功能,緩解嘔吐症狀。
  2. 調和藥性:左金湯方劑本身較寒涼,加入糯米可以起到調和藥性、減緩寒涼之氣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糯米在左金加陳米湯中起到固胃止嘔、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減輕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左金加陳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噤口痢」,即痢疾患者因脾胃氣逆、濕熱內阻,導致飲食或湯藥入口即吐,無法進食的危重證候。其關鍵病機在於 濕熱壅滯腸胃,胃氣上逆,傳統以「濃煎少量頻服」之法,強調「三匙下嚥即止吐」的效果,反映其降逆止吐、開噤通胃的急治特色。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黃連(薑汁炒,6兩)

    • 君藥,重用至六兩,主清 腸胃濕熱,尤擅治痢疾膿血。
    • 以薑汁炒製,既可制黃連苦寒之性,又能借薑汁 溫中止嘔 之效,協同化解「上吐下痢」之逆。
    • 黃連本有厚腸胃作用,炒製後更兼顧胃氣,避免苦寒傷中。
  2. 吳茱萸(鹽水泡,1兩)

    • 臣藥,與黃連構成「左金丸」核心配伍(6:1比例)。
    • 吳萸 疏肝下氣、溫中止嘔,鹽水泡製強化其下行之性,助降逆止吐。
    • 與黃連相配,辛開苦降:黃連清熱燥濕,吳萸開鬱散結,一寒一熱,調和氣機,共解「濕熱夾氣逆」之病勢。
  3. 糯米(一撮)

    • 佐使藥,關鍵在於「陳米」特性(方名強調「陳米」而非新米)。
    • 糯米甘平,炒焦或陳久後 健脾益胃、緩和藥性,能護胃腸黏膜,減輕濕熱刺激導致的嘔逆。
    • 「濃煎」後米湯黏稠,可吸附濕熱穢濁,形成保護層,輔助藥物吸收,避免吐藥。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 「清熱燥濕+降逆護胃」 為核心:

  • 治標:利用左金丸(黃連+吳萸)的辛開苦降,直接抑制胃氣上逆,快速止吐以通藥食之門。
  • 治本:黃連清腸中濕熱以除痢疾根源,吳萸疏肝調暢氣機,從肝脾胃三層次化解濕熱鬱結。
  • 調和:糯米湯的甘緩黏滯特性,既穩固中焦,又助藥力停留吸收,形成「清而不傷、降而不驟」的治療節奏。

四、延伸思考
「噤口痢」屬急重證,此方不以補益為主,而重 通降開閉。其藥物比例(黃連六倍於吳萸)、炮製法(薑汁炒、鹽水泡)、服法(濃煎少服),均體現「藥簡力專,直中病機」的古人用藥智慧,尤其對濕熱型噤口痢(舌紅苔黃膩、吐痢並見)有針對性效果。

傳統服藥法


黃連6兩(薑汁炒),吳萸1兩(鹽水泡),糯米1撮。
濃煎服。但得3匙下嚥,即不復吐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2.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副作用,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疾病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左金加陳米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黃連6兩(薑汁炒),吳萸1兩(鹽水泡),糯米1撮。 主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