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肌散

撲肌散

PU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9%
胃經 19%
腎經 14%
肝經 9%
膽經 9%
心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撲肌散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尤其適用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肌肉疼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

撲肌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痺痛,附子在此方中起著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撲肌散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鎮心安神: 牡蠣味甘鹹,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因心神不寧、失眠多夢,或因肝鬱氣滯導致的肌肉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牡蠣能夠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鎮定安撫、舒緩肌肉的目的。

二、收斂生肌: 牡蠣性寒,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收斂傷口,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這對於撲肌散所針對的肌肉損傷、創傷感染等病症,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撲肌散中加入糯米,是取其「收斂止汗」的功效。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止汗的作用。方劑中加入糯米,目的在於收斂肌膚,防止汗液外溢,達到止汗、止癢的效果。

此外,糯米還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可以緩解因體虛導致的汗多、易出汗等症狀。因此,在撲肌散中加入糯米,可以起到收斂止汗、補益肌膚的雙重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撲肌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汗不止」,即自汗或盜汗等汗液過度外泄之症。古代醫家用以外撲肌表,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皮膚,收斂固澀以止汗。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黑附子(炮)

    • 性味辛熱,歸腎、脾經,具溫陽固表之效。炮製後毒性降低,更偏於溫補。
    • 陽氣虛弱則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成汗。附子通過溫補腎陽,助衛氣固攝,從根本上減少汗出。
  2. 牡蠣(鹽泥煅)

    • 性味鹹澀微寒,煅製後收澀力增強,擅長斂汗固脫。
    • 物理特性疏鬆多孔,外用可吸附汗液;中醫理論中,其鹹寒之性與附子辛熱相配,平衡藥性,共奏固表止汗之效。
  3. 糯米(炒)

    • 性味甘溫,炒後更增燥性,能吸收濕氣、緩和皮膚摩擦。
    • 作為賦形劑,使藥粉細膩易撲敷;同時甘溫能益氣,輔助補虛止汗。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溫澀並用:附子溫陽固本,牡蠣收澀治標,兩者一熱一寒,相互制約而協同止汗。
  • 內外兼調:通過外撲皮膚,藥物直接吸附汗液、收斂毛孔;同時附子成分可能透皮吸收,激發陽氣運行。
  • 物理與藥理結合:糯米與牡蠣的吸附性,配合附子的藥性,形成「固攝—吸濕—溫煦」的綜合效果。

延伸思考

此方為外治法,避開內服藥的禁忌(如附子毒性),體現古人「急則治標」的智慧。尤其適用於陽虛不固的自汗,或久病虛汗黏膩者。若內服,可能需配伍益氣養陰藥(如黃耆、五味子)以標本同治。

(分析完畢,無現代用藥建議及免責聲明)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2錢半(炮),牡蠣半兩(鹽泥煅),糯米2兩(炒)。
上為末。
以絹袋盛,身上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量汗出(病危時)

相同名稱方劑


撲肌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三。 組成:黑附子2錢半(炮),牡蠣半兩(鹽泥煅),糯米2兩(炒)。 主治:汗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