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神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有兩大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辛、苦,性平,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小神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白蒺藜的疏肝解鬱作用,可幫助緩解這些症狀。
-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白蒺藜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能抑制肝陽上亢,有助於改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同時,它也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
因此,小神丸中加入白蒺藜,可有效地發揮其疏肝解鬱、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等作用,提高藥方的療效。
小神丸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 疏風止痙、清熱解毒 的功效。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經,能 疏散風熱、通經活絡,對於因風熱邪毒入侵而導致的 發熱、頭痛、咽痛、痙攣 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蟬蛻還具有一定的 解毒 作用,可以清解外感熱毒,對 瘡瘍腫毒 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小神丸方劑中加入蟬蛻,可以起到 疏風止痙、清熱解毒 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小神丸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小神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全蠍可有效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
2. 通絡止痛: 全蠍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小神丸亦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痺痛、麻木等症狀,全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
小神丸方劑中包含糯米,主要原因有二:
- 增稠劑:糯米具有黏性,可作為方劑中其他藥材的黏合劑,使藥丸成型,方便服用。同時糯米本身也具有吸附性,能有效地包裹藥材,防止藥材的流失,提高藥效。
- 緩和藥性:糯米性溫和,加入藥方中可以緩和藥材的寒涼或燥熱之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總之,糯米在小神丸方劑中起到了增稠、緩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藥丸的製備和藥效的發揮。
小神丸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和解表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止咳平喘等功效。小神丸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而荊芥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最佳藥材之一。其能疏散風熱,使邪氣從表散出,從而達到解表止痛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咽喉腫痛,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小神丸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能,可有效緩解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小神丸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而防風的祛風止痛功效,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 疏散風寒: 防風能疏散風寒,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藥效的發揮。小神丸中的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防風的加入能夠加強藥物的疏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風寒引起的病症。
小神丸方劑中加入大風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瀉下通便,消積化滯: 大風子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便排毒,清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有助於治療積滯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殺蟲止癢,消腫止痛: 大風子對寄生蟲有殺滅作用,可治療蟲積腹痛、疥瘡、濕疹等症。同時,其也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
因此,小神丸方劑中加入大風子,可發揮其通便消積、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小神丸方劑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有助於改善腎氣虛弱、精血不足等症狀,與小神丸補益腎精、滋養肝血的功效相輔相成。
- 利水消腫:黑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等症狀。小神丸方劑中加入黑豆,有助於減少水腫,進一步促進藥效的發揮。
小神丸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小神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頭痛、齒痛、風疹瘙癢等症,羌活能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同時也能止癢。
- 通絡止痛:羌活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舒緩經絡阻滯,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小神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也具有通絡止痛作用,與羌活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疼痛。
小神丸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二、調經止痛: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調和氣血,對於女性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當歸在小神丸方劑中發揮著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也具有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小神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小神丸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而川芎可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部疼痛及眩暈。
- 清熱解毒:川芎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並改善因熱毒上攻導致的頭昏腦脹等症狀。小神丸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川芎的加入可加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頭痛等症。
中藥方劑「小神丸」中的「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抗菌消炎的作用。苦參含有苦參鹼等成分,對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皮膚病變有顯著效果。在「小神丸」中,苦參的加入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和炎症。其清熱燥濕的效果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相關健康問題時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神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神丸」主治麻風(古代稱「癘風」或「大風」),此病在中醫理論中多認為與風邪深入血分、濕毒蘊結、氣血瘀滯相關,症狀包括皮膚麻木、起疹、潰爛、毛髮脫落,甚則筋骨變形。方劑設計以祛風解毒、活血通絡為核心,並根據個體症狀進行加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透邪外出
- 白蒺藜:疏肝祛風,善治皮膚風癢。
- 蟬蛻、全蠍:息風止痙,透散內外風邪,全蠍尤擅通絡攻毒。
- 荊芥穗、防風、羌活:辛溫發散,祛肌表風濕,開腠理以逐邪。
- 大風子肉:傳統治麻風要藥,燥濕殺蟲,但須炮製去油(避免毒性傷目)。
2. 養血活血,調理氣血
- 當歸、川芎:酒洗增強活血之力,養血潤燥,避免風藥耗血。
- 土麻仁:潤腸通便,助邪從二便排出,兼防風藥之燥性。
3. 清熱燥濕,兼顧標本
- 苦參:清熱燥濕,治皮膚濕毒(無癬可去,反映個體化用藥)。
- 加減法:
- 生地、丹皮:涼血活血,針對血熱。
- 白芷、知母:清胃熱,治面部症狀。
- 桑皮、黃芩:宣通肺氣,緩鼻塞。
- 首烏、丹參:補肝腎或養血,應對陰虛或血枯。
4. 引經與調和
- 老米飯和丸:顧護脾胃,緩和藥性。
- 茶送服:茶能清熱降火,助藥力上行外達。
治療原理
本方結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則,透過祛風藥開泄腠理,活血藥改善氣血瘀滯,並用大風子等專藥攻毒,輔以加減法靈活調節。其服法(間歇搭配行藥丸)可能意在避免長期攻伐傷正,體現「攻補兼施」思路。
總結
「小神丸」針對麻風之風毒深伏、氣血壅滯的病機,以祛風解毒為主,活血潤燥為輔,佐以個體化加減,反映中醫「同病異治」的辨證精神。其組方嚴謹,注重藥物炮製(如大風子去油)與服法細節,為古代治療頑疾的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白蒺藜(去刺)2兩,北蟬蛻(去頭足)3錢半,北全蠍(米汁洗,糯米水炒)2錢半(或薑汁炒),荊芥穗2錢半,北防風2錢半,大風子肉(殼不用,黑豆煮7次,去淨油,否則傷目)2錢半,大羌活5錢,全當歸(酒洗)3錢半,大川芎(酒洗)2錢半,土麻仁1兩半,白苦參(酒洗)1錢半(無癬者,此味不用)。血熱,加生地;胃熱現面,加白芷、知母;鼻塞,加桑皮、黃芩;陰虛,加首烏;肝熱,加丹皮;目昏,加蔓荊、菊花;痹多,加元參;面多紅雲、紅堆,或油光,加白附、僵蠶;血枯,加丹參
上為末,老米飯搗爛和為丸。
每服4-5錢,空腹茶送下,早、晚各1次。間時方進飲食。服10日,即停3日,此3日服行藥丸10粒,3日3次,後又服小神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神丸,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白蒺藜(去刺)2兩,北蟬蛻(去頭足)3錢半,北全蠍(米汁洗,糯米水炒)2錢半(或薑汁炒),荊芥穗2錢半,北防風2錢半,大風子肉(殼不用,黑豆煮7次,去淨油,否則傷目)2錢半,大羌活5錢,全當歸(酒洗)3錢半,大川芎(酒洗)2錢半,土麻仁1兩半,白苦參(酒洗)1錢半(無癬者,此味不用)。 主治: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