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丸

DA F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腎經 15%
心經 14%
肺經 11%
脾經 9%
膀胱經 8%
膽經 5%
大腸經 3%
胃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大風丸」方劑中含有「大風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對症下藥:「大風子」味辛、性溫,具有散風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該藥材對於風濕性關節炎、麻風病、皮膚癬症等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而「大風丸」本身也主治風濕痺痛、麻木不仁、皮膚瘙癢等症,因此「大風子」的加入可有效針對病症,發揮藥效。
  2. 配伍相宜:「大風子」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大風丸」中還含有川芎、羌活等藥材,這些藥材也具有散風止痛的功效,與「大風子」相互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症。

「大風丸」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大風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防風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疏散風寒: 大風丸中多配伍辛溫解表藥,例如羌活、獨活等,防風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疏散風寒,提高藥效。

總之,防風在「大風丸」中起到祛風止痛、疏散風寒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大風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大風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川芎的祛風止痛作用能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2. 活血化瘀: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可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大風丸方劑中加入川芎,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改善患者的痺症症狀。

大風丸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癢: 蟬蛻性寒,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痛之效。風熱之邪易犯肌膚,導致風疹、濕疹、皮炎等症狀,蟬蛻能清熱解毒,止癢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風熱所致的皮膚瘙癢及疹塊。
  2. 活血通絡: 蟬蛻性輕,能升散透達,可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風濕痺痛,麻木不仁等症狀。大風丸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麻木不仁等症,加入蟬蛻可增強活血通絡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大風丸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大風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瘙癢等症,而羌活的祛風止痛功效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疏通經絡: 羌活能疏通經絡,解除痺痛。風寒濕痺往往導致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羌活的疏通經絡作用可以改善血流通暢,從而緩解痺痛。

總之,羌活在[大風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祛風止痛、疏通經絡的功效,有效緩解風寒濕痺等症狀。

大風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通竅之效。大風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四肢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細辛可有效散寒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2. 助藥力:細辛性溫,能引藥入經,促進其他藥物的藥力發揮,增強藥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大風丸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肝腎、祛風濕: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其具有補益肝腎、養血活血、祛風濕的功效。大風丸主治風濕痺痛,筋骨拘攣,麻木不仁,而何首烏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風濕止痛,有助於治療此病症。
  2. 烏髮黑髮、潤澤皮膚:何首烏還具有烏髮黑髮、潤澤皮膚的作用。大風丸部分患者會伴隨頭髮早白、皮膚乾燥等症狀,而何首烏能改善這些問題,提高療效。

大風丸中包含獨活,主要源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寒除濕的特性,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大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病症。獨活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痺痛麻木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大風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濕疹等病症,苦參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大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頑固性皮膚病等,苦參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緩解炎症,改善皮膚症狀。
  2. 配伍增效: 苦參與大風丸中的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等,具有良好的配伍增效作用。苦參的清熱燥濕功效可以與蒼朮的燥濕健脾功效相輔相成,白芷的祛風止痛功效可以與苦參的殺蟲止癢功效相得益彰,共同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風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通絡: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改善風濕痹痛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大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而當歸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炎症,達到治療目的。
  2.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大風丸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治療風濕痹痛。

大風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通絡: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利水消腫之功效。大風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而川牛膝的祛風通絡作用可有效緩解痺痛,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痺痛的消除。大風丸中加入川牛膝,可增強藥物整體的活血化瘀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大風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通絡止痛:全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息風止痙:全蠍具有息風止痙、鎮靜安神之效。對於小兒驚風、抽搐、癲癇等症,能起到平息痙攣、緩解抽搐的作用。

因此,大風丸中加入全蠍,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筋骨疼痛、小兒驚風等症,達到通絡止痛、息風止痙的功效。

大風丸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功效。大風丸治療風寒濕痹,往往伴隨氣虛表虛,容易感受風寒濕邪。黃耆能補益正氣,固護表陽,抵禦外邪侵襲,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治療效果更佳。
  2. 助藥力達病所:大風丸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多具有辛溫解表散寒之功效。黃耆能增強藥力,使其更易到達病竈,發揮藥效,並防止藥性過散,使治療更有效率。

大風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表,疏風散熱: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而大風丸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薄荷的加入更能加強其疏風散熱的作用。
  2. 開竅醒神,止癢止痛:薄荷具有開竅醒神、止癢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熱引起的頭昏腦脹、皮膚瘙癢等症狀。而大風丸常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薄荷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止癢止痛,提升治療效果。

大風丸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大風丸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白芷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通鼻竅:白芷有通鼻竅之功效,能治療鼻塞、鼻淵等症。大風丸常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白芷可以幫助通暢鼻腔,改善鼻部症狀。

大風丸中加入狗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狗脊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之效。大風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狗脊能補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筋骨失養、疼痛麻木等問題。

2. 祛風濕,止痛:狗脊亦具祛風濕之效,能散寒止痛,緩解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大風丸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也具有祛風濕止痛功效,與狗脊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痛作用。

大風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能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對於風熱入絡,引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牛黃能有效清熱解毒,疏通經絡,改善症狀。
  2.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能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對於風邪入腦,導致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的患者,牛黃能開竅醒神,恢復神志。

因此,大風丸中加入牛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邪入絡引起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

「大風丸」方劑中使用血竭,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乾燥樹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之效,適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外傷出血等症。

大風丸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方中血竭配合其他藥物,能起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風寒濕邪阻滯經絡、筋骨疼痛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風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記載,《解圍元藪》、《醫方選要》、《太平聖惠方》、《古今醫統大全》等書皆收錄了「大風丸」方劑,但其組成和主治略有差異。然而,綜觀各方,皆指向治療皮膚頑疾,如麻風病、疥癩等。方中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殺蟲止癢等功效,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麻風病、疥癩等皮膚病,古人認為多由風邪、濕邪、熱邪侵襲肌膚所致。大風丸中,大風子、苦參、薄荷、白芷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鬱積的熱毒,並疏散風邪,達到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目的。 羌活、獨活則能散寒除濕,通痹止痛,針對寒濕邪氣的侵襲。

二、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皮膚病常伴有局部腫痛、潰爛等症狀。方中川芎、當歸、川牛膝等藥物具有活血行氣、止痛調經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加速炎症消退,緩解腫痛。全蠍則具有息風鎮痙,止痛解毒的功效,能進一步緩解疼痛,抑制炎症反應。

三、 殺蟲止癢,修復肌膚:

疥癩等皮膚病,往往伴有寄生蟲感染。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殺滅寄生蟲,緩解皮膚瘙癢。此外,部分藥物如血竭(古代記載功效),具有止血生肌、活血定痛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修復受損的肌膚。

四、 扶正固本,增強免疫:

黃芪具有益氣固表、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療皮膚病。何首烏滋補肝腎,養血安神,也有助於提升身體整體狀態。

不同版本「大風丸」的差異:

各個古方中「大風丸」的組成成分略有不同,反映了不同醫家對此病症的理解和治療思路。例如,《古今醫統大全》版本加入了大黃、制芥等藥物,增加了瀉下通便的作用,可能針對病情較重的患者,以求加速毒邪排出。 而《解圍元藪》中提到的「大風丸」僅在書中提及治「眉目遍身穢爛者」,具體組成未列出,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總而言之,大風丸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從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殺蟲止癢等多個方面入手,全面治療麻風病、疥癩等皮膚頑疾,並注重扶正固本,提高機體免疫力。 不同版本的方劑組成差異,也反映了古代醫學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以及對疾病的辨證論治思想。

傳統服藥法


大風子肉30兩,防風10兩,川芎10兩,蟬殼2兩,羌活2兩,細辛2兩,首烏2兩,獨活2兩,苦參2兩,當歸2兩,牛膝2兩,全蠍2兩,黃耆2兩,薄荷2兩,白芷5錢,狗脊5錢,牛黃5錢,血竭5錢。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以茶送下,日3次。外以桑條灰2鬥,滾湯淋汁洗頭面;有瘡者,以汁調灰徐之。或用黑豆、綠豆浸取豆漿,3日煎湯浴1次,仍頻洗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風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風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大風子肉半斤,荊芥1兩半,當歸1兩半,苦參1兩半,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蟬蛻1兩,全蠍1兩。 主治:麻風。

大風丸, 出處:《醫統》卷九。 組成:大風子1斤,全蠍1兩半,蟬蛻2錢半,當歸尾5錢,白僵蠶2錢半,苦參2兩,防風2兩,羌活2兩,獨活1兩,大黃1兩,荊芥1兩,川芎1兩,烏蛇肉2兩。 主治:疥癩。

大風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大風子肉30兩,防風10兩,川芎10兩,蟬殼2兩,羌活2兩,細辛2兩,首烏2兩,獨活2兩,苦參2兩,當歸2兩,牛膝2兩,全蠍2兩,黃耆2兩,薄荷2兩,白芷5錢,狗脊5錢,牛黃5錢,血竭5錢。 主治:麻風病,眉目遍身穢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