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散

JIN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4%
心經 7%
膽經 7%
腎經 7%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石散中含有石灰,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炎止痛:石灰性寒,具收斂止痛之效。中醫認為,石灰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痛等。

二、 止血生肌:石灰可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中醫認為,石灰可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

因此,金石散中加入石灰,旨在發揮其消炎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金石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在當前的中醫實踐中已引起了一定的爭議。鉛丹的主要成分是鉛及其化合物,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疾病。然而,鉛作為重金屬,對人體有潛在的毒性,長期使用或劑量不當可能導致鉛中毒,影響腎臟、神經系統及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

在明清時期,金石散常用於清熱解毒及治療一些外科病症,當時對於藥物的安全性認知不足,因此使用鉛丹是基於當時的醫學知識與經驗。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許多傳統方劑中的有害成分被逐步取代或禁用,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因此,雖然鉛丹在金石散中曾有其歷史地位,但現代中醫更應該考慮其安全性,尋求替代成分,以減少對患者的危害。

金石散方劑中包含糯米,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糯米性溫和,可緩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物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 增加黏性: 糯米煮熟後具黏性,可使藥粉更好地黏附在藥材表面,方便煎煮,避免藥材在煎煮過程中漂浮,提高藥效的提取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金石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金石散主治「休息痢」。方劑組成包含:

  • 石灰
  • 鉛丹
  • 糯米

該方以陳米飲調服。

《辨證錄》中陳士鐸亦提及「金石散」一方,但其組成與《聖濟總錄》不同,主要用於治療傷風口燥、漱水不欲嚥之症,且認為其能「解陽明之火,而不傷胃土之氣,所以能和胃而辟邪也」。然而此處所論之「金石散」與《聖濟總錄》所載治療「休息痢」之「金石散」並非同一方劑。

《醫心方》則提及金石散可治「一切熱病及服金石散動悶亂熱困者」,但並未詳細說明組成,僅指出可以水服之。

綜合上述資料,主要分析《聖濟總錄》所載之金石散:

治療原理:

  • 休息痢:指的是痢疾時發時止,反覆發作,遷延難癒的一種病症。
  • 石灰:據文獻記載,具有止血、消炎、殺菌的作用,推測其在此方中主要針對痢疾的症狀進行治療。
  • 鉛丹:據文獻記載,具有鎮痛、解毒、抗癲癇的效果,可能用於緩解痢疾帶來的腹痛等不適症狀。
  • 糯米:具有補益脾胃、養心安神的作用,中醫認為痢疾日久易傷脾胃,糯米在此可能起到扶正的作用。
  • 陳米飲:陳米即陳年之稻米,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有和胃氣、補脾虛、壯筋骨等功效,且「陳廩氣」較弱,更適宜於脾胃虛弱的患者。以陳米飲調服,可助藥力,並有助於保護脾胃。

總結:

金石散(石灰、鉛丹、糯米)主要用於治療休息痢。其治療原理可能為石灰止血消炎殺菌,鉛丹鎮痛解毒,糯米補益脾胃,陳米飲調和藥性並保護脾胃。但需注意的是,鉛丹具有一定毒性,此方應在古代醫師指導下使用。現代中醫臨床已較少使用此方。

該方劑中藥材的藥理作用,為現代研究分析之結果,僅供參考。古方中藥材使用之劑量及炮製方法,可能具有與現代中藥材不同的藥理作用。

傳統服藥法


石灰1分,鉛丹1分,糯米1合(炒黑)。
上三味;將前二味慢火炒一炊久,入糯米同研令細。
每服2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金石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金石散不宜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 金石散不宜在飯前服用,以免影響消化。

相同名稱方劑


金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石灰1分,鉛丹1分,糯米1合(炒黑)。 主治:休息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