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散

白蓮散

BAI L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8%
肺經 22%
胃經 22%
肝經 15%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蓮散中含有石灰,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殺菌止癢: 石灰性寒,具有殺菌止癢、消炎止痛之功效。白蓮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瘡瘍等外傷感染,石灰能抑制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二、 收斂生肌: 石灰具有收斂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並可防止感染,有利於創傷的快速恢復。

白蓮散中包含糯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澀止瀉:糯米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固澀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寒濕所致的泄瀉,糯米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調和藥性:白蓮散中多用寒涼藥物,而糯米性溫,加入糯米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寒傷脾胃,使藥效更柔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蓮散主治「瘢黡或彫青」,即皮膚上的黑色素沉澱(如黑痣、雀斑)、各類瘢痕(如痘疤、傷疤),以及人工刺青的清除。其功效核心在於「腐蝕剝脫」,利用藥物之腐蝕性,使表皮或真皮淺層組織壞死脫落,進而達到去除色素或凸起瘢痕的目的。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花鹼(2錢)

    • 即草木灰提取的鹼性物質(主要成分碳酸鉀),具強腐蝕性,能軟化角質、破壞組織。古代常用於去疣、蝕瘡,現代類似於化學剝脫劑的作用。
  2. 桑柴灰(炒,1錢)

    • 桑木燒灰後含碳酸鉀及微量礦物質,與花鹼協同增強腐蝕力。炒製後質地更輕,利於研磨成細粉,附著患處。
  3. 風化石灰(半錢)

    • 石灰(氧化鈣)經長期風化轉為氫氧化鈣,腐蝕性較生石灰緩和但仍具剝脫效果,能乾燥潰面、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4. 糯米(3錢)

    • 作為賦形劑調和諸藥黏性,使粉末易附著皮膚;其澱粉成分可能緩衝腐蝕速度,避免過度刺激。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此方以「腐蝕+修復」為核心:

  • 腐蝕階段:花鹼與桑柴灰、石灰形成強鹼性混合物,直接破壞表皮細胞與色素沉澱組織,使患處結痂脫落。
  • 控速機制:糯米減緩腐蝕速度,避免一次性過度損傷;風化石灰的收斂性有助後期傷口乾燥。

四、治療特點與限制

  • 外用精準性:強調「針尖撥過患處後再用藥」,類似現代先破壞表皮屏障再施藥的方法,增強滲透。
  • 適應症限制:僅適用於淺層瘢痕或小範圍色素沉澱,深層疤痕或大面積患處恐效不佳。
  • 風險考量:鹼性腐蝕可能導致周圍健康皮膚損傷,需嚴格控制用量與範圍。

五、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古代「以腐去腐」的治療思維,與現代化学剝脫(如果酸換膚)原理相通,惟古代缺乏精確濃度控制,風險較高。若調整為緩和配方(如降低石灰比例或加入滋潤藥材),或可擴大適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花鹼2錢, 桑柴灰(炒)1錢, 風化石灰半錢, 糯米3錢。
去黑子諸般瘤瘢。
上藥一處,盛在小瓷罐兒內,上用瓦蓋口,用黃泥固濟,以文武火焙定半時,取出藥,用乳鉢研為極細末。
每用先用針尖撥過黶子,用藥少許乾貼。
忌油膩物及當風行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

相同名稱方劑


白蓮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花堿2錢,桑柴灰(炒)1錢,風化石灰半錢,糯米3錢。 主治:去黑子諸般瘤瘢。主治:瘢黶或彫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