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款肺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源於其宣肺解表之功效,用以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宣之證。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能夠疏散外邪,開宣肺氣,使邪氣從體表發散,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同時,麻黃還能使痰液稀薄,利於排出,改善肺氣鬱滯之症。因此,麻黃在款肺散中起到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款肺散中包含川貝母,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潤肺: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能清肺熱、潤肺燥,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黃稠等症。
- 化痰止咳: 川貝母能化痰止咳,尤其對於熱痰咳嗽效果顯著。其性滑潤,能使痰液易於咳出,並能止咳平喘,緩解咳嗽不適。
因此,川貝母在款肺散中起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款肺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肺熱、止咳化痰: 桑白皮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之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桑白皮能有效清熱解毒,使痰液易於咳出。
- 利水消腫: 桑白皮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緩解肺部積水、腫脹等症狀。
因此,桑白皮在款肺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等多重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肺部積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款肺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具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效,可解表散寒、疏肝理氣,緩解因肝氣鬱結、脾氣不暢導致的咳嗽氣喘,改善肺氣鬱結,使藥物更易於入肺。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柴胡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桔梗、桑白皮等相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宣肺止喘的效果,提高款肺散整體療效。
款肺散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其含有苦杏仁苷,水解後可產生氫氰酸,具有鎮咳作用;同時,杏仁亦能滋潤肺燥,緩解咳嗽症狀。
- 宣肺化痰:杏仁可宣散肺氣,使肺氣通暢,並化解痰液,有利於痰液的排出。對於肺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杏仁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款肺散中加入杏仁,旨在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化痰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等肺部疾病的目的。
款肺散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表止汗: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經,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之效。對於因肺氣虛弱、津液不足導致的汗出不止、體虛乏力等症狀,糯米有助於固護表氣,減少汗液流失,進而改善肺氣不足。
- 健脾和胃: 糯米亦可健脾和胃,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肺氣虛弱常伴隨脾胃虛弱,糯米能補益脾胃,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間接起到扶助肺氣的作用。
款肺散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其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款冬花味甘性寒,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其能清肺熱而止咳,化痰濁而平喘,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喘息氣促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款冬花被納入款肺散方劑,旨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以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款肺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寒濕相交,咳嗽不止,胸膈悶亂,痰涎并多」,其病機為寒濕邪氣交互鬱滯於肺,導致肺氣宣降失常。具體表現如下:
- 咳嗽不止:寒濕犯肺,肺氣不宣,氣逆而咳,痰濕阻滯則咳勢纏綿。
- 胸膈悶亂:寒濕鬱阻,氣機不暢,胸中氣道壅塞而見悶脹不舒。
- 痰涎多:濕邪聚而生痰,寒凝則痰質偏稀,故痰量多而可能色白黏膩。
此方針對「寒濕鬱肺」之證,以溫化寒濕、宣肺止咳、理氣化痰為主,使肺氣得降,痰濕得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思路
溫化痰濕、止咳平喘
- 紫菀、貝母:主入肺經,紫菀辛溫潤肺,化痰止咳;貝母(此處未分川浙,古方多用川貝)苦甘微寒,潤燥化痰,二者一溫一潤,共解痰濕壅肺之咳。
- 五味子:酸收斂肺,止咳定喘,兼防肺氣耗散,尤適久咳。
健脾燥濕、斷痰之源
- 白朮、赤茯苓:白朮健脾燥濕,茯苓(赤者偏活血滲濕)利水健脾,二者從中焦切斷痰濕生成之路,符合「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理。
理氣行滯、暢通胸膈
- 檳榔、枳殼、大腹皮:三者均為理氣要藥,檳榔破氣消積,枳殼寬胸下氣,大腹皮行氣利水,合用可解胸膈悶亂、氣滯濕阻之症。
- 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與枳殼一升一降,調理肺氣壅滯。
扶正固本、益氣補肺
- 人參、甘草:人參大補元氣,益肺脾之氣以助祛邪;甘草調和諸藥,兼能緩急止咳。
- 生薑:煎服時加入,既可溫散寒濕,又能和胃止嘔,助藥力透達。
(二)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標本兼治」為核心:
- 治標:通過紫菀、貝母、五味子直接止咳化痰,檳榔、枳殼等理氣開鬱,解決咳嗽、痰多、胸悶等急症。
- 治本:以白朮、茯苓健脾祛濕,人參補益肺脾,從源頭減少痰濕生成,防病情反復。
方義特點:
- 寒溫並用(如紫菀溫肺、貝母微寒),燥潤相濟(白朮燥濕、五味子潤收),適合寒濕夾雜而偏寒者。
- 理氣藥比例較重,針對「胸膈悶亂」的氣滯病機,體現「治痰先治氣」的思路。
三、總結
款肺散為「寒濕鬱肺證」而設,其組方邏輯清晰,兼具化痰、止咳、行氣、健脾四法,既能速解症候,又可調理根本,體現中醫「祛邪扶正」與「肺脾同治」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1兩,紫菀、赤茯苓1兩,檳榔半兩,枳殼半兩,桔梗3分,大腹皮3分,白朮3分,貝母1兩,人參1兩,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大盞,入生薑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款肺散,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大半夏36個,杏仁36個。 主治:嗽。
款肺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白僵蠶5兩(淨洗,去絲頭足,焙乾),玄胡索(去皮)3兩。 主治:小兒風壅痰盛,咳嗽氣急,壯熱頰赤,昏債嘔吐,面目浮腫,乳食減少。
款肺散,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五味子1兩,紫菀1兩,赤茯苓1兩,檳榔半兩,枳殼半兩,桔梗3分,大腹皮3分,白朮3分,貝母1兩,人參1兩,甘草半兩。 主治:肺虛氣痞,咳嗽喘滿,胸膈不利,痰涎嘔逆,不思飲食。
款肺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麻黃2兩(去根節,炒),貝母1兩,桑白皮1兩(炒,銼),柴胡1兩半(去蘆,炒),杏仁1兩(去皮尖,炒),糯米1兩,款冬花1兩(去塵,炒)。 主治:寒濕相交,咳嗽不止,胸膈悶亂,痰涎並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