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楝根散方中包含苦楝皮,是基於苦楝皮的藥性與苦楝根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苦楝根則性寒,味苦辛,同樣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藥力,更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
此外,苦楝皮和苦楝根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在治療皮膚病方面,可起到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苦楝根散中加入鶴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鶴蝨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苦楝根散主治濕熱瘡瘍,而鶴蝨可協助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並能消腫止癢,緩解患者的痛苦。
-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 鶴蝨亦有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的功效。苦楝根散治療的濕熱瘡瘍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狀,而鶴蝨可協助疏散風熱,止咳化痰,使患者的症狀得到更全面的改善。
苦楝根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苦楝根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薏苡仁亦屬性寒,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利濕之功,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例如濕疹、瘡瘍等。
- 健脾除濕: 薏苡仁能健脾胃,並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苦楝根則擅長消炎止癢,兩者配合,能有效改善因脾虛濕困導致的皮膚問題,如濕疹、皮炎等。
苦楝根散中加入檳榔,主要是基於其行氣消積的作用。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殺蟲之功。苦楝根散中以苦楝根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但苦寒之性容易造成脾胃虛寒,不利於藥物吸收。而檳榔的溫性可以溫中散寒,促進藥物吸收,同時也能增強苦楝根的消積導滯作用,使藥效更佳。
苦楝根散中加入糯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糯米性溫和,味甘,具有健脾益氣、固澀止瀉的作用。與苦楝根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驅蟲止癢的效果,並緩解藥性偏寒帶來的胃腸不適。
- 改善口感: 苦楝根散味苦,加入糯米可改善藥味,使患者更容易服用,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中藥方劑[苦楝根散]的組成中,包含牽牛子,是因為牽牛子具有通腸瀉火、清熱解毒的作用。牽牛子能夠有效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便秘或腸道炎症引起的問題。其通腸瀉火效果對於調理由腸道問題引起的症狀非常有效,提升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根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小兒蛔蟲」。蛔蟲古稱「長蟲」,多因飲食不潔、濕熱內蘊,蟲體寄生腸道所致。小兒臟腑嬌嫩,蟲擾則見腹痛、消瘦、夜啼等症。本方以驅蟲為要,針對蟲體特性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苦楝根(主藥):
苦楝根為傳統驅蟲要藥,性寒味苦,有小毒,善殺蛔蟲。《聖惠方》載其「殺三蟲」,現代研究證實含川楝素,能麻痹蟲體而驅之。方中雖未註明劑量,然必為君藥。鶴蝨(輔藥):
鶴蝨辛平,專攻腸道寄生蟲,《本經逢原》謂其「善殺蛔蟯」。與苦楝根協同,增強驅蟲效力。檳榔(佐使藥):
檳榔辛溫,能「下氣破滯、殺蟲消穀」(《本草綱目》),既可驅絛蟲、蛔蟲,又可借其行氣之力,促使蟲體排出。牽牛子(佐藥):
炒用緩其峻性,既助瀉下通便以排蟲,又消腸道濕熱,斷蟲患滋生環境。薏苡根(輔佐藥):
甘淡微寒,清熱利濕,《本草拾遺》言其「煮服墮蛔蟲」,輔助清除濕熱,減少蟲體依附。糯米(炒)(調和藥):
炒後健脾護胃,緩和諸藥毒性,防驅蟲藥傷小兒正氣。
配伍特點
全方寒溫並用,以苦楝根、鶴蝨為核心,直擊蟲體;佐以檳榔、牽牛子通降腸道,薏苡根清濕熱,糯米護胃。共奏「殺蟲為主,輔以泄濕行滯」之效,符合古代「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的治蟲理論。
適用推論
此方針對蛔蟲特性而設:
- 蛔蟲喜溫惡寒,苦楝根之寒苦可抑其活動。
- 蟲積多伴氣滯濕熱,檳榔、牽牛子通腑瀉濕,斷其生機。
- 小兒脾常不足,糯米調護脾胃,標本兼顧。
結論
苦楝根散集中藥驅蟲法之大成,組合嚴謹,體現古代「蟲病」治療思維,以毒攻蟲、兼調腸腑,適用於蛔蟲內擾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苦楝根,鶴蝨,薏苡根1兩(銼),檳榔1兩,糯米1分(微炒),牽牛子1兩(微炒)。
上為細散。
3歲兒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日3次。
方中苦楝根、鶴蝨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根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苦楝根,鶴虱,薏苡根1兩(銼),檳榔1兩,糯米1分(微炒),牽牛子1兩(微炒)。 主治:小兒蛔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