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蛔散

卻蛔散

QUE 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2%
脾經 27%
大腸經 20%
肝經 20%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卻蛔散中使用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作用: 苦楝皮味苦性寒,入肝、脾、肺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其所含的苦楝素對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有較強的驅殺作用,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緩解因蟲症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消積化滯: 苦楝皮還能清熱解毒,消積化滯,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進一步促進驅蟲效果,並減輕驅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腹痛、嘔吐等不適症狀。

卻蛔散中含有鶴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痛: 鶴蝨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驅除寄生蟲、止痛的效果。對於蛔蟲所致的腹痛、腹脹、噁心等症狀,鶴蝨能有效緩解,達到驅除蛔蟲、止痛的效果。
  2. 配合藥性: 卻蛔散中的其他藥物,如檳榔、使君子等,也具有驅蟲作用。鶴蝨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以增強驅蟲效果,並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因此,鶴蝨是卻蛔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驅除蛔蟲、止痛的目的。

卻蛔散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密陀僧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蛔蟲上犯,常引起嘔吐、腹痛等症狀,而密陀僧可抑制蛔蟲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2. 殺蟲止癢:密陀僧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蛔蟲寄生於腸道,會引起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甚至會引發皮膚瘙癢。密陀僧能殺滅蛔蟲,減輕其對人體的危害。

總之,密陀僧在卻蛔散中,主要發揮降逆止嘔和殺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蛔蟲病。

卻蛔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檳榔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殺蟲消積降逆等功效。

對於蛔蟲病,檳榔能驅除腸道寄生蟲,並能消食積緩解腹痛等症狀。此外,檳榔還具有降逆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蛔蟲寄生引起的嘔吐等症狀。

因此,檳榔在卻蛔散中起到驅蟲消積、緩解腹痛的作用,是治療蛔蟲病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卻蛔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卻蛔散」主治「疳蛔」,即小兒疳積夾帶蛔蟲之證。古代醫家認為,疳積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濕熱內生,久而成蟲。蟲積阻滞氣機,進一步損傷脾胃,形成惡性循環。此方可驅殺蛔蟲,緩解蟲積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苦楝皮(有子者良)

    • 性味苦寒,有小毒,歸脾、胃、肝經。為驅蟲要藥,尤善驅殺蛔蟲。
    • 《本草綱目》載其「治蛔蟲,利大腸」,其有效成分「川楝素」能麻痺蟲體,促使排出。
    • 方中強調用「內赤色者不用」,因赤色可能毒性較強,反映古人對藥材品質的嚴謹選擇。
  2. 鶴蝨

    • 性味苦辛平,歸脾、胃經,為傳統驅蟲藥,主治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
    • 與苦楝皮協同,增強殺蟲之力,兼能行氣止痛,緩解蟲擾所致的脘腹脹痛。
  3. 密陀僧(氧化鉛)

    • 性味鹹辛平,有毒,傳統用於收斂、殺蟲、燥濕。
    • 此方取其殺蟲之效,並能燥濕止瀉,針對疳積夾濕的腹瀉或便溏。
  4. 白檳榔(炮製後用)

    • 性味苦辛溫,歸胃、大腸經,能驅蟲消積、行氣導滯。
    • 炮製後減其峻烈之性,保留殺蛔蟲、絛蟲之效,並助通便排蟲。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驅蟲為主:苦楝皮、鶴蝨為君,直接殺滅蛔蟲;檳榔為佐,促進蟲體排出。
  • 兼顧疳積:密陀僧燥濕止瀉,檳榔行氣消積,針對疳積的濕滯與氣機不暢。
  • 用藥特點:全方偏苦寒辛燥,注重毒性控制(如苦楝皮選材、檳榔炮製),體現「去性存用」的中藥配伍思想。

此方以驅蟲為核心,兼顧疳積病機,符合中醫「標本兼治」原則,反映古代對蟲證與脾胃功能調理的結合運用。

傳統服藥法


苦楝皮(有子者良,陰乾,內赤色者不用)2分,鶴蝨2分,密陀僧2分,白檳榔1個(炮,乘熱杵)。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米飲下。3服蟲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卻蛔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殊聖》。 組成:苦楝皮(有子者良,陰乾,內赤色者不用)2分,鶴虱2分,密陀僧2分,白檳榔1個(炮,乘熱杵)。 主治:疳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