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楝根下蟲丸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蟲作用: 苦楝皮性苦寒,入肝、脾、肺經,具有較強的驅蟲功效。其主要成分苦楝素,能麻痺腸道寄生蟲,使其失去活動能力,並促進其排出體外。
- 清熱解毒: 苦楝皮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引起的腸道炎症,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進一步提升驅蟲效果。
因此,楝根下蟲丸中加入苦楝皮,不僅能驅除寄生蟲,還能清熱解毒,達到治療效果。
「楝根下蟲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作用: 檳榔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殺蟲、驅蟲之效。其所含的檳榔鹼、鞣質等成分,能麻痺腸道寄生蟲,使之失去附著力而排出體外。
- 助消化作用: 檳榔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食物,加速腸道蠕動,有利於驅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並促進蟲體排出。
因此,檳榔在「楝根下蟲丸」中起到驅蟲和助消化的雙重作用,有助於達到驅除腸道寄生蟲的目的。
楝根下蟲丸方劑中加入冰糖,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楝根性苦寒,具有較強的殺蟲功效,但若直接服用易傷脾胃。冰糖性平甘潤,能緩解楝根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輔助藥效: 冰糖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與楝根的殺蟲功效相輔相成,能更好地驅除蟲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冰糖的甜味還能掩蓋藥物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楝根下蟲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蟲積脹痛」,即因腸道寄生蟲(如蛔蟲、絛蟲等)積聚,導致腹部脹滿疼痛之證。古人認為蟲體擾動腸道,氣機壅滯,故見腹痛,甚或蟲竄膽道,引發劇痛。其治法以「殺蟲、驅蟲、緩急止痛」為主,配合誘導蟲體排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苦楝根皮
- 性味苦寒,有毒,專入肝膽、腸胃經。
- 殺蟲作用:古代經驗認為其能麻痹蟲體,尤其對蛔蟲效果顯著,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川楝素」,可干擾蟲體代謝。
- 行氣止痛:苦降泄熱,緩解蟲積氣滯之脹痛。
臣藥:武彝茶(武夷茶)、檳榔
- 武夷茶:性微寒,能消食化滯、清利濕熱。此處用以輔助苦楝根皮,清解腸道濕熱,削弱蟲體生存環境;其輕微興奮腸道作用亦助排便驅蟲。
- 檳榔:辛散苦降,既能殺絛蟲、薑片蟲,又能「行氣導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出蟲體。
佐藥:冰糖、鹽
- 冰糖:甘緩和中,緩解苦楝根皮之毒性及苦味,保護胃氣。
- 鹽:鹹能軟堅,古法認為可「誘蟲」,配合雞蛋之香氣,吸引蟲體聚食,再投藥殺之。
使藥:砂糖水、油煎雞蛋
- 油煎雞蛋:油脂香氣可誘蟲聚集,古人認為蟲聞香味而上竄,繼服藥則蟲體受藥力麻痹,隨大便排出。
- 砂糖水送服:甘味助藥力緩行,兼顧護胃,避免苦寒傷正。
三、組方特點與治療思路
此方體現「殺蟲—誘導—驅除」三階段策略:
- 殺蟲:苦楝根皮、檳榔直接作用於蟲體。
- 誘蟲:雞蛋、鹽引蟲聚食,集中藥力。
- 驅蟲:檳榔行氣、蕎麥麵丸輕瀉,助蟲體排出。
全方以苦寒殺蟲為主,佐以甘緩護胃,避免攻伐太過,符合「祛邪兼顧調氣」的中醫治蟲原則。
傳統服藥法
苦楝根皮3兩(去浮皮),武彝茶1兩5錢,檳榔7錢半,冰糖5錢,鹽5錢。
上為末,蕎麥面作丸。
每服3-5錢,砂糖水送下。先嚼服油煎雞蛋1-2個,然後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楝根下蟲丸,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苦楝根皮3兩(去浮皮),武彜茶1兩5錢,檳榔7錢半,冰糖5錢,鹽5錢。 主治:蟲積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