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楝飲

BIN LI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9%
脾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19%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檳榔飲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檳榔這一成分。檳榔(Areca catechu)在中醫中被視為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其主要的療效包括健胃消食、驅蟲和改善脾胃功能。

檳榔的主要成分含有生物鹼,如檳榔鹼,這些物質能刺激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適合用於消化不良的症狀。此外,檳榔也有助於排除腸道內的寄生蟲,因此在對抗腸胃道感染及寄生蟲時尤為有效。在檳榔飲中,這樣的作用能夠輔助清熱解毒,增強腸道健康。

然而,使用檳榔時需謹慎。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配與使用。總體而言,檳榔在檳榔飲中的應用,旨在發揮其促進消化、驅蟲及調理脾胃的特性,以達到增強身體健康的目的。

檳楝飲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其驅蟲清熱解毒的功效。苦楝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其有效成分可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並能清除腸道中的熱毒,達到驅除蟲體、改善症狀的效果。

此外,苦楝皮對於因寄生蟲感染導致的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檳楝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丹臺玉案》記載,「檳楝飲」主治「諸蟲積久,肚腹脹大」。此方由檳榔與苦楝根組成,兩味藥材皆具驅蟲之效,然其作用機制與側重有所不同,共同作用下,能有效治療因蟲積日久導致的腹脹。

檳榔,《丹臺玉案》中記載其用於「尋蟲散」,亦可見其驅蟲之效。檳榔性味辛溫,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導滯之功。《藥性賦》載:「檳榔下氣消痰,通利大腸。」說明檳榔不僅能殺滅腸道寄生蟲,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蟲體及積滯。因此,在「檳楝飲」中,檳榔主要發揮殺蟲、導滯的作用,針對腸道寄生蟲感染。

苦楝根,則以其殺菌、抗炎、解毒功效著稱。《本草綱目》載苦楝:「瀉肝火,殺蟲。」苦楝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痛的作用,除了能直接殺滅寄生蟲外,還能緩解蟲積引起的腸道炎症反應。正如現代藥理研究所示,苦楝皮具有抗菌、抗炎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助於身體對抗病原體,並減輕炎症反應。

「檳楝飲」以檳榔的殺蟲導滯為主,輔以苦楝根的清熱解毒,共同作用,既能殺滅腸道寄生蟲,又能緩解蟲積引起的腸道不適,達到消積除脹的目的。此方劑簡潔有效,藥力專一,直指蟲積日久的腹脹病症,體現了古人對病因病機的深刻理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檳楝飲,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檳榔5錢,苦楝根6錢(向東南者,洗淨)。 主治:諸蟲積久,肚腹脹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