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下蟲丸方劑中加入鶴蝨,主要是基於其驅蟲功效。鶴蝨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殺蟲、消積、止癢的功效。其對於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有較好的驅除作用。
此外,鶴蝨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進一步提升下蟲丸的驅蟲效果。
下蟲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驅蟲,其組成中包含輕粉。輕粉是由鉛礬或硫酸鋅等礦物質提煉而成的成分,具有毒性和清熱解毒的特性。在下蟲丸中,輕粉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增強驅蟲效果。
首先,輕粉具有較強的滅蟲作用,能有效剪斷蟲卵的生長環境,從而達到驅逐腸道寄生蟲的效果。其次,其具備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協助改善因蟲患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此外,輕粉還能促進腸道的正常運作,有助於排出腸內的有害物質和寄生蟲。
然而,由於輕粉的毒性,使用時必須謹慎,應遵從醫師指示,確保安全有效。因此,在選用下蟲丸這類方劑時,需考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病理,以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下蟲丸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使君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止瀉之效。其藥性平和,不傷脾胃,且能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此外,使君子還可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恢復腸道功能,進一步增強驅蟲效果。因此,下蟲丸中加入使君子,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下蟲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驅蟲作用。
檳榔性溫,味辛、苦,入脾、胃、大腸經。其所含檳榔鹼、鞣質等成分,具有驅蟲、殺蟲、消積、降逆、止瀉等功效。對於寄生於腸道內的蛔蟲、絛蟲等蟲類,檳榔能起到麻痺、驅逐的作用,達到驅蟲目的。
此外,檳榔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驅蟲藥物的排泄,提高驅蟲效果。
「下蟲丸」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功效:貫眾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驅蟲止痢的功效。其所含的貫眾素等成分,對多種寄生蟲具有殺滅或驅除作用,特別是對於蛔蟲、蟯蟲、鉤蟲等腸道寄生蟲有較好的療效。
- 輔助作用:貫眾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驅蟲效果,並減少副作用。例如,與苦楝皮、檳榔等藥材配合,可加強驅蟲之力,同時降低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總之,貫眾在「下蟲丸」方劑中起著驅蟲的主導作用,並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安全有效驅除寄生蟲的目的。
「下蟲丸」方劑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腸道積熱、濕邪,並抑制寄生蟲的繁殖。
- 驅蟲止痛: 龍膽草亦有驅蟲止痛的作用,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並減輕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龍膽草作為「下蟲丸」的組成藥物,有助於達到清熱驅蟲、止痛的效果。
下蟲丸中包含苦楝皮,主要是利用其驅蟲功效。苦楝皮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其有效成分可殺滅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同時,苦楝皮還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因此,將苦楝皮加入下蟲丸中,有助於驅除體內寄生蟲,並兼具消炎止癢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下蟲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專治「小兒蛔蟲」,為古代驅蟲驗方。其作用機製強調「追蟲取積」,意指通過藥物迫蟲排出體外,同時清理腸道積滯。服法設計特殊:午後禁食、以油煎蛋誘蟲(蛔蟲喜油脂而聚集),夜間以熱水送藥,藉由腸胃空虛時藥力直達蟲體,五更(凌晨)時分趁陽氣升發、腸道蠕動之際促使蟲體下泄,符合傳統「因勢利導」的治療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 苦楝皮(根皮優先),其性苦寒有毒,歸脾、胃、肝經,傳統認為能「殺三蟲」(蛔蟲、蟯蟲、絛蟲)。其有效成分「川楝素」可麻痺蟲體肌肉,使其失去附著力而隨糞便排出。
- 根皮優於樹皮:根皮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毒性較樹皮低,符合「取效避害」原則。
- 麵糊為丸:緩釋藥性,降低苦寒對小兒腸胃的直接刺激,兼顧護胃。
- 油煎雞卵餅:油脂誘導蛔蟲竄動聚集,提高藥物接觸率;蛋白質墊胃,減少毒性副作用。
邏輯推理延伸功效
若以苦楝皮單方推論,此方可能對 腸道寄生蟲引起的腹痛、消瘦、夜磨牙 等症有間接改善效果。因蛔蟲去則脾胃功能恢復,積滯自消。然本方驅蟲力專,若無蟲積則不宜使用,亦無補益或調理脾胃之效。
傳統服藥法
苦楝皮(去外粗皮用,根皮為上,樹皮次之)。
追蟲取積。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彈子大。
如欲服藥,宜戒午飯,晡時預食油煎雞卵餅1-2個,待上床時滾白湯化下1丸。至五更取下異蟲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下蟲丸, 出處:《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 下蟲丸(《準繩·類方》卷八。)出處:《準繩·類方》卷八。組成:苦楝皮(去外粗皮用,根皮爲上,樹皮次之)。主治:追蟲取積。 。 主治:追蟲取積。
下蟲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鶴虱(炒)1兩,光粉(炒)2兩,膩粉2大兩,使君子100個(炒),檳榔1分(生),龍牙根1錢,貫眾(綠色者佳)2兩,龍膽根2錢,苦楝根皮(酒炙)2錢主治:小兒蛔蟲。 。 主治:小兒蛔蟲。
下蟲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三。 組成:新白苦楝根皮(酒浸,焙)2錢,綠色貫眾2錢,木香2錢,桃仁(浸,去皮,焙)2錢,蕪荑(焙)2錢,雞心檳榔2錢,鶴虱(炒)1錢,輕粉半錢,乾蝦蟆(炙焦)3錢,使君子(略煨,取肉)50枚。 主治:疳蛔諸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