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雷散

XIANG L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23%
肝經 15%
大腸經 15%
小腸經 7%
心經 7%
肺經 7%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雷散中包含雷丸,主要基於其驅風止痙的功效。雷丸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蟲毒積聚引起的小兒驚風、抽搐、麻痺等症狀,雷丸能有效驅散風寒、殺滅蟲毒、止痙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雷丸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因此,香雷散中加入雷丸,可起到多重功效,增強整體療效。

香雷散中包含鶴蝨,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

鶴蝨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消腫散結之效。其對風熱咳嗽、痰多黃稠、咽喉腫痛、瘰癧等症有顯著療效。香雷散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而鶴蝨的藥性恰好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香雷散中使用苦楝皮,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苦楝皮味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風熱、濕熱、蟲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癬症等,具有較佳的療效。

在香雷散中,苦楝皮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癢,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其苦寒之性,亦可抑制病邪的蔓延,防止病情加重。

主治功效


香雷散主治功效分析

香雷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蟲積病,特別是因蟲動引起的啼叫不止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各篇古文記載,香雷散的配方略有差異,但核心成分主要包含雷丸、鶴蓀(或作鶴蝨)、苦棗皮(或作苦楝根皮)和蕪荑。這些藥材的功效,與方劑組成中提供的內容相符。

  • 雷丸: 為主要驅蟲藥,能殺滅多種腸道寄生蟲,尤其擅長驅除蛔蟲。
  • 鶴蓀/鶴蝨: 具有殺蟲、利尿的功效,能輔助雷丸殺滅蟲體,並將蟲體或其殘骸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 苦棗皮/苦楝根皮: 苦寒之性,既能清熱燥濕,又能驅蟲,特別是針對蟯蟲有效。
  • 蕪荑: 亦有驅蟲之效,並能健脾和胃,改善因蟲積導致的脾胃功能失調。

香雷散以雷丸為君藥,強力殺蟲;以鶴蓀、苦楝根皮為臣藥,輔助殺蟲並清熱燥濕;以蕪荑為佐藥,兼顧健脾和胃。諸藥合用,共奏殺蟲止啼之功。

古文記載的劑量與用法:

  • 《外臺》記載,香雷散用棗湯送服,並逐漸加量,以微利為度。
  • 《幼幼新書》和《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則記載了以生豬肉煮淡湯調服的方式。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還提到了「化蟲丸」和「川楝丸」,均以驅蟲藥為主,輔以溫中、行氣之品,用於治療蟲積腹痛。

總結:

香雷散通過多味驅蟲藥的協同作用,達到殺蟲消積的目的,進而緩解小兒因蟲動引起的啼叫、腹痛等症狀。方中兼顧了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此方劑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通過消除病因來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雷丸半兩,鶴蝨半兩,苦楝根半兩,淡蕪荑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用生精豬肉淡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香雷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張換方。 組成:雷丸半兩,鶴虱半兩,苦楝根半兩,淡蕪荑半兩。 主治:小兒蟲動啼叫不止;蟯蟲攻蝕下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