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金散方劑中包含鶴蝨,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退翳明目: 鶴蝨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退翳明目的功效。補金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模糊等症,鶴蝨可清熱解毒,消除眼部炎症,達到退翳明目的作用。
- 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鶴蝨亦可疏風散熱,通絡止痛,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頭痛頭暈等症狀,鶴蝨可起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緩解眼部不適。
補金散中加入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癢:雷丸性寒,味苦,具有驅蟲止癢之效。補金散常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溼疹等,雷丸可有效殺滅寄生蟲,緩解瘙癢症狀。
- 清熱解毒:雷丸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配合補金散中其他藥材,共同清熱解毒,消除病邪,促進皮膚恢復。
總而言之,雷丸在補金散中既能驅蟲止癢,又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金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傳統上用於治療某些健康問題,特別是與肺部和腎臟相關的疾病。其中的鉛粉成分在現代醫學中被視為有毒物質,因此其使用應謹慎。
鉛粉在中醫理論中,曾被認為具有某些治療能力,可能是基於其在金屬中所表現的性質,譬如重金屬的沉降作用。它可能被用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濕氣或毒素,維持身體的內部平衡。然而,量的控制和處方的精確性對於安全性至關重要。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們已經對鉛的毒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並意識到長期暴露可導致嚴重健康問題。因此,現代中醫通常不再推薦使用含鉛的方劑,而是尋找更安全的替代成分,以確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總體而言,這反映了中醫在時代演進過程中的調整與進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金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腹中諸蟲」,即各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絛蟲、蟯蟲等)。古代醫家認為,蟲證多因飲食不潔、濕熱內蘊,或臟腑虛弱致蟲類孳生,而補金散以「殺蟲、驅蟲」為核心,兼顧導下蟲體,屬「攻邪」之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單藥作用
- 鶴蝨(生):苦辛平,專入腸胃,殺蟲效佳,《日華子本草》載其「殺五臟蟲」,針對蛔蟲、絛蟲尤效。
- 雷丸:苦寒,含蛋白酶(雷丸素),能分解蟲體,《神農本草經》言「殺三蟲」,對絛蟲、蛔蟲有破壞作用。
- 澱粉(古稱「澱」):甘涼,緩和藥性,潤腸助排蟲,兼防峻藥傷胃。
- 錫灰:性寒有毒,古人用之「化積殺蟲」,其金屬特性可能直接破壞蟲體(今因毒性已少用)。
配伍邏輯
- 協同殺蟲:鶴蝨、雷丸為主力,一者麻痹蟲體,一者溶解蟲體;錫灰增強毒性,快速制蟲;澱粉緩衝毒性,保護腸道。
- 雙途徑導蟲:
- 內服油調:油類潤滑腸道,助蟲體排出。
- 豬肉誘殺:蟲喜食肉,藥摻熟肉可誘蟲攝藥,直擊病所(源於《千金方》「誘殺法」)。
- 加用甘遂、化蟲丸:甘遂瀉下逐水,化蟲丸(含檳榔、苦楝皮等)協同驅蟲,迫使蟲體從大便排出,屬「攻逐」之法。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麻痹、溶解、瀉下三機制:
- 殺蟲階段:藥物直接作用於蟲體,破壞其結構。
- 驅蟲階段:借油類、甘遂等瀉下藥,促使死蟲或活蟲排出體外。
- 誘導施藥:利用蟲類習性(嗜肉食),提高藥效針對性。
四、中醫理論依據
- 「蟲得辛則伏」:鶴蝨辛味麻痹蟲體。
- 「蟲得苦則下」:雷丸苦寒使蟲不安而瀉下。
- 「通因通用」:以瀉法驅邪,符合「六腑以通為用」原則。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攻邪」思維,針對蟲證急症,組方簡悍,直取病本。
傳統服藥法
鶴蝨(生)、雷丸、澱粉、錫灰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3錢,空心、食前油調下。又用豬肉1兩燒熟,摻藥在上,細嚼亦得。每服藥時,用雞翎、甘遂末1錢,與化蟲丸一處服之,其蟲自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鉛粉,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鉛中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金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鶴虱(生)、雷丸、定粉、錫灰各等分。 主治:腹中諸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